武汉 “公参民”学校“动手术” 江苏高校长跑按指纹学生担心泄隐私 语录 小学生哪来的“官意识”? 北京 学历仍是门槛 幼师资源短缺 请把语文教材当回事儿 广东 流动儿童“积分”入读公办校园
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1期 总第4081期 2010年11月0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1期  下一期
武汉 “公参民”学校“动手术”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0-11-08 13:41:46

     每年入学时,武汉市“公参民”学校(即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如二中广雅中学、武珞路奥山中学等)招生和收费政策,成为家长最关心的事。
     从武汉市教育局获悉,今年,该市将对22所“公参民”学校进行清理整顿,“公办”和“民办”身份不能清晰的学校,将限期于明年秋季开学前退回公办,并执行“对口招生”政策。纳入此次清理、规范的22所“公参民”学校包括:二中广雅中学、六中上智中学、七一华源中学、育才寄宿小学、育二汉口小学、一初慧泉中学、约瑟中学、江汉区红领巾寄宿学校、十一寄宿初级中学、武汉博学中学、六十四居仁初级中学、崇仁寄宿学校、武汉第三寄宿中学、钟家村寄宿学校、武珞路奥山中学、粮道街厚朴中学、武汉初级中学、中华路金都小学、武汉第一寄宿小学、武钢德才中学、英格实验中学、江夏区第一初级中学。
     武汉市教育纪工委书记高冬媛表示,按要求,对于已批准的“公参民”学校,今后将明确其身份,要么成为民办学校,要么退回公办,不能与公办学校混同办学,必须做到“四独立”,即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实行独立的财务会计制度、独立招生和人事制度、独立的校园和教育教学设施。目前,武汉市教育局正抓紧审核,在明年秋季开学前不能按规定彻底规范的义务教育阶段“公参民”学校,必须退回公办。
(本报综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