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做有成长力的教师——读《滋养生命的数学》有感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鹤壁市淇滨区明达小学 毕家家 发布日期:2020-10-05 14:35:57 |
一个教师只要把学生的成长放在心上,就肯花时间安静专注地去做对学生成长有益的事情。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果没有自己的学科思想,没有自己的专业话语权,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在日复一日的职业倦怠中迷失自我。——题记 假期伊始,拿到了《滋养生命的数学》一书,书的作者董文华和我同是鹤壁人,在去年的河南教师成长学院见过,她从容文雅、专业理性。
教学4年,她完成了从乡里到县里再到市里的公开课,她力求讲深讲透,教学成绩屡攀高峰;教学10年,被评为河南省骨干教师的她,开始扎根课堂,完成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进而“关注人”的三连跳。她现在取得了很多荣誉,更收获了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我不禁在想,身为一位教学5年的数学教师,我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2019年的河南教师成长学院之行,让我见识了吴正宪、华应龙、董文华、刘忠伟等诸多一线大咖教师,追随他们学习交流的五天时间里,他们的敬业、执着和探索精神,令我深有感触。自此,做一位有成长力的教师,在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成长力表现在丰富的阅读 读董文华的《滋养生命的数学》一书,她对每一个课堂细节的处理,对每一个课堂内容的拓展,无不透露着她渊博的才识和深厚的文化积累,她对知识的旁征博引,来源于丰富的阅读。《金老爷买钟》《我的一天》《双胞胎兄弟》《幸运农夫的三个宝贝》等数学绘本,帮助我们走进学生;吴正宪、华应龙、牛献礼、罗鸣亮等名师专著,帮助我们认识学科、指明前路;《静悄悄的革命》《教学勇气》《西方文化中的数学》等教育专著,帮助我们更快了解学生、了解教学。
《滋养生命的数学》中提到15篇课例及反思——《教材,不是课堂的全部》是对认识小数的反思,《从“搬”到“孕”,让知识生根发芽》是对搭配中的学问的反思,等等。这些反思并非某一册书的知识,而是涉及小学的各个学段,甚至有些反思是多次修改实践以后的成果。由此可见深刻反思、及时反思,才能看清不足。
董文华将东西南北方向的认识,从课本搬到操场;将100以内数字的认识,搬到阳光下的山坡;将统计的知识,真正应用到本校的统计中;将方向与位置的认识与校园寻宝活动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乐此不疲,沉浸在有活力的课堂中,不断给予学生数学营养的契机。 正如董文华所说:“教师的教学既要有高度,又要有宽度,还要有深度。要激发学生做一个热情的思考者,理性地、辩证地看待问题,要让学生不仅在学习知识这条路上走得快,更要在人生道路上走得远,从而达到点化、润泽生命的目的。”做有成长力的教师,让数学不仅滋养学生的生命,同时也惠泽我们自己。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