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教育随笔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8期 总第5410期 2017年04月2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8期  下一期
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来源: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学 作者:马雪芳 发布日期:2017-05-03 09:55:13

    凡是写作者,都有写作上的“第一”。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说出来你可能要笑话我——竟是一则“读者来信”。事情是这样的……
    1983年9月,我被调到离家较近的东始小学工作,任三年级语文教师兼班主任。那时,学校根本没有图书馆,连教室里的图书角也没有,学生学习语文时,只有一本薄薄的教材。要知道,语文教材上的文章无非是个例子。学生学习了例子,就要用例子去阅读课外读物,方能提高阅读能力、写作水平。而那时学生除了一本语文书外,手头空空如也,这怎么办?
    那时,我正好订阅了一份上海的《采风》周报,报上的内容以新故事为主,占到整份报纸的一大半篇幅,其他则是人物故事、幽默笑话等。每次看完报纸,我并不把它丢掉,而是夹在教室后面的一根铁丝上。不承想,这成了班级学生的“精神大餐”。常常是没几天,报纸就变得百孔千疮,简直不成形儿。也难怪,全班学生争着阅读,而学生的阅读速度有快有慢,快一点的学生要翻到第二页了,慢一点的学生就赶紧用手按住不许翻动。受到这样的争夺,报纸难免被扯坏。一天里要经历几次类似的“磨难”,几天后,这份报纸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报纸被损坏倒还是小事,但有好多次,几个学生为争读报纸打起架来。要知道,小孩子冲动起来也是挺吓人的,真的出了事,好事就变成坏事了。我想:还是不要把报纸挂到教室后面去吧。但再一想,这不是因噎废食吗!有没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一天,一个主意闯进我的脑海——班上有几个学生家里经济条件相对好一点,何不动员他们每人订一份《采风》周报呢?这样,班上就有五六份报纸了,就不会全班争读一份报纸,为此打架了。果然,这个办法真灵!最后,班上30多名学生,竟有20多人订阅。翻阅1983年的日记,上面记得清清楚楚:上海《采风》周报,每期2分钱,每月4期共8分钱,半年订价为0.48元。自从学生订阅了《采风》周报,不但班级的学习风气比以前好多了,而且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水平也在慢慢提高。
为了感谢《采风》周报编得好,我就写了一封信寄给《采风》周报编辑部。不承想,这封160字的“读者来信,”在1983年11月16日出版的《采风》周报二、三版中缝发表了,我还收到了一张2元稿费的汇款单。要知道,那时1斤猪肉只要0.75元,2元稿费能买2.66斤猪肉;1斤大米是0.147元,2元稿费也能买13.6斤大米。
    平生第一次得到稿费,自然很激动,我就去镇上买了0.68元一包的“芜湖”牌香烟,散发给几位抽烟的教师。他们一边抽烟,一边夸我水平高,我嘴上虽说“哪里,哪里”,可心里还是甜滋滋的。
    写了稿子投给编辑部,不但变成了铅字,还有稿费,更有教师们的夸奖,真好玩,我的写作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我想,现在我无论写教育教学论文,还是教育散文,能达到“百写百中”的境界,源头就在《采风》周报给我发表的“读者来信”。所以,我经常在教师大会上对教师们说,教育写作一要培养自己的兴趣,二要从“小”写起,小到像我的“读者来信”一样。持之以恒,必能臻于胜境!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