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多媒体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用信息技术构建深度语文 使用多媒体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机”与“智”
E教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7期 总第4510期 2012年10月16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7期  下一期
用信息技术构建深度语文
来源:响水县张集中心小学 作者:陈悦 发布日期:2012-10-16 10:33:30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现代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更有利于语文课程理念的落实。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就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深度语文作了一些探讨。
     一、明确目标,引领兴趣
     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求知动机,唤醒对相关经验、表象的意识。我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首先要求学生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可是,学生信息来源之一校图书馆这方面的资料有限,因此我组织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搜集。学生搜集的资料非常多,如:天气晴朗的时候,天上的云是白色的,阴天的时候,云是灰色的;下雨前,鱼儿总是张着小嘴游到水面上来呼吸;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燕子报春,知了鸣夏,红叶知秋,雪映寒冬等。这些资料,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淀,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搜集资料,交流合作
     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或书刊集中搜集某一主题的相关资料,并随时制作电子读书卡片或纸质卡片来记录素材,将相关文字、插图有机结合。这是信息的初步筛选、收集过程,贯穿于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不同的时段与活动类型。在教学《走进大自然》这一主题单元时,我要求学生搜集有关“家乡自然环境”资料。学生在网上搜集了许多信息,制作了很多图文并茂的电子卡片。在全班交流展览后,学生们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丰富多彩,激发了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熏陶了学生的思想感情,增强了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三、学习整理,引以为用
     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源,我注重引导学生将搜集的资料加以归类,培养学生整理、归类信息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不同反映,随机地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把握各类信息内容的要素,从而深入地理解信息所包含的意义,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在《走进大自然》阅读教学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以“了解多彩自然,走进美丽自然”为主题的活动。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归纳整理搜集的各种资料:中国蝴蝶种类,森林覆盖率,环境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珍禽异兽简介……之后小组交流资料,谈感想,讨论如何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还根据资料写出想象作文《走进大自然》,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幻想坐上时光穿梭机走近远古森林,用优美的文笔,生动的语句,细腻的描写手法,再现森林的旖旎风光,大自然的丰富多彩;然后笔锋突转,幻想百年后大自然的无情报复;最后深刻的揭示原因:这是人类破坏环境的后果。呼唤人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保护动物,还地球一个美好的明天。这样,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广泛接触语文材料,提高了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以及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多种表达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展示个性,形成思想
     将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进行有机整合,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该事物。课堂活动过程中,学生展示各自的认识与看法,不同视角观点相互砥砺与补充,加深了对阅读主题的认识。这一阶段是信息的深度加工阶段。《爱之链》阅读教学后要求续写,学生对续写主题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提出要展现乔依乐于助人和无私奉献,有的提出要突出老妇人对乔依的帮助,还有的提出应该揭示爱心的传递给我们带来的温暖等。在这几种不同见解提出后,我让学生在聊天室里对这些观点发表看法。同学们各抒己见,我择机提出了“对文章的理解应该采用多角度”这一观点。同学们通过热烈讨论,形成共识——对文章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认识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这种认识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各自观点,习作也风格各异,内容丰富多彩。
     我在实践和探索中发现,网络技术为我们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它能够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展示自己的个性,也拓展了语文的深度。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