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育影响孩子一生 以“情”促学快乐成长 浅谈幼儿园的阅读环境创设
实践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7期 总第4510期 2012年10月16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7期  下一期
以“情”促学快乐成长
来源:新沂市新安镇琅墩小学 作者:何小艳 发布日期:2012-10-16 09:18:16

     数学是饱含智慧,富有情趣的学科,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充满乐趣的。可有人说数学是抽象的,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作为数学教师,究竟该怎样把看似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真正把学生领进数学的殿堂呢?我想只有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真正动情了,才会喜欢它、热爱它,并有想把它学好的愿望。本人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以情趣为纽带,帮助学生快乐地学习。
     一、因“动”生情,感受快乐
     感受和体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作为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把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做数学。如教学中利用“做一做”“画一画”“量一量”等方式,让学生眼、手、脑、口并用。学生身在其中,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体验也自然比较深刻。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比一比”一课,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我让同桌的两个小朋友拿出各自的铅笔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比较的方法。对此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动手操作,同桌交流,课堂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真正形成对知识感悟的同时,还积累了有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用“惑”激情,体验快乐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提出问题,会有两种结果:一是简单问题,让学生回答,二是难的问题,由教师代替学生回答。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有一种惰性,依赖教师。依赖越多,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就会越多,这样,学生哪敢去“爱”数学?殊不知,学生好奇心重,挑战欲强,我们教师要把问题巧妙地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够“跳一跳摘果子”,促其生疑,诱其有惑。在探索过程中,障碍一旦形成,便可萌生排除障碍的强烈欲望。学生在不断地解惑中得到进步,又在不断的进步中乐趣倍增,不仅体验到更多的快乐,而且能持续得更久。特别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培养他们主动思考的习惯尤为重要,因为只有思考才能让学生发现数学的美,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在教学“比一比”一课时,教材情境图上有两个小朋友分别站在上下不同的两个台阶上,让学生去比较高矮。如果直接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比较,显然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于是我巧妙地改变了教材的内容。首先特意找了一个高一点的学生和一个矮一点的学生,然后让两位学生站到讲台前,矮一点的学生站在讲台上,高一点的学生站在讲台下,我问学生:“同学生们,你们看这两个小朋友,哪一个高一些,哪一个矮一些?”小朋友们一定会按照自己看到的盲目去说,结果会出错。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我说:“孩子们,睁大眼睛,老师马上要变魔术了,想不想看?”学生齐声响亮地答道:“想!”接着我就让讲台下高的学生和矮的学生站在同一高度上,我及时设疑:“哦,现在谁高一些,谁矮一些呢?这是什么原因,你能讲出其中的奥秘吗?”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思考其中的奥秘。“老师,他们没有站齐。”稚嫩的语言背后就是孩子认真观察、努力思考的结果。每节课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思考,同时在不断的经历中学生从简单的表象中去思考深层次的原因,时间一长,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就会加强,从而逐渐体会到因思考而获得的快乐。
     三、由“心”促情,分享快乐
     在我们的有些课堂上,学生常常不愿举手发言,究其原因,是怕说错,为什么怕说错?因为怕看到老师失望的眼神、皱起的眉头、生气的脸。因为产生这种想法,久而久之,学生心理上就会对数学教师有所疏远,所以课堂上师生间应相互尊重、理解和信任。教师的眼睛应时刻与学生进行交流,领悟学生的表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力表扬敢于质疑的学生,真诚地赞美学生的进步。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作为一种财富,引导学生正视不足;把错误作为学习的一种途径,引导学生走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获得一份自信。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信,课堂才会对学生产生一种吸引力。
     四、以“静”制动,超越快乐
     大部分课堂上,学生一直处于“动”的状态,没有静下来思考的时间。这势必会造成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因为学生在不断接受新知识,却没有一个内化的过程,知识又怎会理清呢?所以在新授课中,学生每探究完一个例题,我都会让学生回顾反思:“我学到了什么?”反思可以安排在自学探究之后,也可以安排在整节课的末尾,还可以在单元小结或总复习时运用。总而言之,“反思”不仅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度思维。这样的课堂,超越了快乐,促进了学生的人格的发展和智慧的生成。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