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创作的源泉———素材的积累 都是录音带惹的祸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凸显学生主体性
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5期 总第4483期 2012年09月0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5期  下一期
都是录音带惹的祸
来源:金坛市少体校 作者:顾刚琴 发布日期:2012-09-04 14:04:10

     平时在上音乐课的过程中,很多老师为了省事,用录音带代替了范唱,不仅新授时要听几遍范唱,学会之后还要反复听伴奏唱。久而久之,录音带成了众多老师手中唯一的电教工具,同时也使学生对其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殊不知,老师这一盲目的做法,致使录音带对学生产生了无法原谅的错误。那么,录音带到底惹下了哪些祸呢?
     祸之一——录音带导致音乐教学的形式主义
     由于老师和学生对录音带的依赖性,使得一到音乐课,老师总是录音机一放,让学生去听、去唱。学生呢,也乐得清闲,跟着录音带里的演唱就这么唱着。听录音带唱,使学生只注重听唱的内容,唱的形式,很少去把握歌曲的内在实质。如同用解剖刀将一首首感情丰富的歌曲进行肢解,闪光的、启迪智慧的思想不见了踪迹;吸引人、感人肺腑的情感消失得无影无踪,留下的只是空洞的演唱。这样使音乐课成了一种形式,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内涵。
     祸之二——录音带导致学习个体的个性缺失
     《课标》规定了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听录音带唱,漠视了孩子们演唱上的主观差异,用既定的标准限制学生的演唱体验,消磨了孩子们演唱的灵性和激情。为了适应录音带里伴奏的速度,学生们演唱时,不得不统一步子。如六年级有一首南斯拉夫歌曲《蓝色的雅德朗》,这首歌表达了主人公对自己美丽的故乡的赞美,以及对自己所热爱的故乡的一种深深的怀念之情。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速度可快可慢。但录音带里的速度却很快,如果此时让学生听伴奏唱,将会限制学生个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祸之三——录音带导致学生创新的泯灭
     在学生心目中,录音带的演唱具有权威性。他们认为能灌成录音带,肯定是好的。因此,录音带的示范作用如同家长的行为举止,既直接又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如果经常让学生听伴奏唱,那么,在这种标准下的学生,永远只会“依葫芦画瓢”,对于新课标中提出的鼓励音乐创造更是不可能了。如果,我们事先已把“创造”扼杀在摇篮中,哪里还会有创造呢?更何况艺术的创造并不能简单地与现实画等号。
     以上所说的录音带的种种不是,并不是要求我们摒弃音乐教学中的录音带,只是要求我们音乐教师在教学时,有选择、有目的地运用,能有效地运用录音带。
     录音带在我们音乐课堂教学中比任何学科都运用得多,而且它起到任何一样教具都无可比拟的作用。《课标》规定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听的基础上。音乐是听觉艺术,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而敏锐的音乐听觉放在首位,录音带便是音乐教学中的首要选择。因此,唱歌教学中的听录音范唱、听录音伴奏唱等等,这都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但我们坚决反对那种无视学生的音乐体验,把学生当作杂技演员训练的做法。如我在教学歌曲《蜗牛与黄鹂鸟》时,先让学生听一遍范唱,感受一下歌曲的旋律,等他们学会歌曲时,对歌曲中的形象已有了大致了解。歌曲中的蜗牛虽然背着重重的壳,但它却坚忍不拔、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目标爬去。在演唱到蜗牛这一形象时,学生能从声音和速度上表现蜗牛爬行的艰难和它的那种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同时也能深深体会黄鹂鸟这一讥笑者角色。学生们一般认为可以从速度的快慢上来区分这两个角色,但录音带中从头至尾的演唱速度都是一致的,显然,与学生的理解不太相符。因此,我没让学生听伴奏唱,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适时调整自己的演唱速度,明显感受角色的不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这种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调整的演唱,虽然与录音带的伴奏合不上,但他们的积极性却很高。
     既然录音带在音乐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又不能因为录音带的滥用而导致学生个性被泯灭,这就要求教师把握时机,有目的有选择使用,千万不能让录音带再惹出“是非”来。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