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美术课教学质量 巧用信息技术,让科学探究更具实效性
E教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5期 总第4483期 2012年09月0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5期  下一期
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美术课教学质量
来源:薛帆 作者:涟水县实验小学 发布日期:2012-09-04 13:40:45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不仅可以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结构,改善教学环境,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
     一、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性,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是多媒体教学的显著特色。以往在上美术课时,特别是欣赏课,往往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针对欣赏课的内容进行大量的、长时间的语言描述,无论写实派的画还是抽象大师的作品,都难以进行实际的欣赏教学。使用多媒体,则可以完全地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在欣赏经典的作品时,只要将鼠标轻轻一点,画家的生平介绍和代表作品便会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走近画家,融入具体的文化情境中欣赏作品、感受作品,使抽象的画面变得具体、形象,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例如在欣赏作品《开国大典》时,先播放有关《开国大典》的影视资料片段,让学生目睹开国大典宏伟壮观的历史场面:毛主席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健步走上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天安门广场万众欢腾、载歌载舞,威武、雄壮、盛大的阅兵式。通过观看影视片段,使学生对作品的产生背景有更直观的了解,对作品的认识、欣赏得到了升华。
     二、多媒体教学具有双向互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利用多媒体可以将语言、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并可实现人机双向互动,增强学生对形象的直观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多媒体的互动性用在美术课堂中,具有生动、鲜明的特色,能够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师生的关系更为融洽,为教学提供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上《指纹画》一课时,先播放一首欢快的Flash儿童歌曲《我的小小手》,在愉快的歌声中导入新课,再将课前在电脑里制作出的各种可爱、清淅的指纹印画组合创作步骤图,让学生自己点击观看,一目了然,最后再结合实物投影,让学生在视频展台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相互交流。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而且在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更能够圆满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多媒体教学具有灵活便捷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演示直观、生动、形象,将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解决了以往老师要讲上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才能讲清楚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明度渐变》《纯度渐变》此类色彩构成课时,计算机中有160多万种色彩可以任意调配使用,利用绘图软件仅需几分钟即可轻松地制作出色彩渐变的范图,在电脑上学生不仅可以看到作品的全貌,而且可以放大任意局部进行仔细观察,甚至可以与计算机进行交互,对画面进行无限次地修改、复制、粘贴,自由地在绘图软件中设计创作不同色彩渐变的效果图。
     利用计算机进行绘画教学,学生绘画软件中用仿真画笔、颜料桶、笔刷、喷枪、橡皮等工具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创作出多幅精彩的色彩作品,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所学色彩的理解,提高了美术作业质量。
     四、多媒体教学具有自由开放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更为丰富的体验,可以开发新的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种新型、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利用网络进行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资料,获得对相关美术文化的多元化知识。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知识,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相关人文背景;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如果教师在使用它时,能够理性地思考,发挥它的长处,做到适时、适度地运用,就可以很好地实现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收到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功效,给我们的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