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让语文更灵动 巧用多媒体让音乐课堂教学多姿多彩 白板环境下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
实践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5期 总第4483期 2012年09月0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5期  下一期
白板环境下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
来源:如东县实验小学 作者:徐嘉婕 发布日期:2012-09-04 11:02:0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4课《古诗两首》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抓住诗眼“醉”,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雨天的奇景,体会诗人的情感与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之美。
     教学资源
     白板、学生对诗人及创作背景的前置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下午好!这是老师第一次给大家上课,后面还坐着这么多听课的老师,紧张吗?
     师:这样,我们放松一下。猜个谜语,答案是人名。听好咯!(白板一个个出示谜面)传说“东坡肉”与此人有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弟弟被称为“三苏”;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出自他之手。
     师:这个人是谁呢?(板书:苏轼)
     师:是啊,我们学过很多关于他的诗,我先来背一首《题西林壁》。接下来,谁挑战?
     【设计意图】这样的课前谈话,既消除了学生第一次与老师接触的紧张感,又巧妙地运用猜谜语的方法将学生引入到对苏轼的了解当中去,再由背古诗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课伊始,学习古诗的氛围已然形成。
     二、解读诗题
     师:看看同学们摇头晃脑的劲儿,真像小诗人呢!现在,就让时光倒流九百多个年头,跟随着诗人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去感受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吧!
     师:谁来读下题目?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白板拖拉词条——望湖楼)(相机板书:醉)
     【设计意图】解题这一环节的设置,源于本诗的题目较长。从教学效果看,学生不难从诗题中找到相应的信息——诗人写诗的时间、地点、状态。这样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初步认识。
     三、初读古诗
     师:那一天,诗人在望湖楼醉书五首,这是其中的一首。同学们有兴趣来读读这首诗吗?
     师:刚刚是第一遍读古诗,读通顺。现在请同学们二读古诗,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学生整体感知。一读古诗,读通顺;二读古诗,读出节奏。两个要求符合古诗教学特点,循序渐进,也为后面的朗读教学做了较好的铺垫。
四、想象画面
     1.师:苏轼不仅是北宋文坛巨匠,也是一位画家,他常常把绘画技巧融入到诗歌创作中去,所以他的诗歌,常常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灵动的画面。(板书:景)
     2.师: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这样几个问题:(白板出示)
     (1)充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每行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在你研究的这行诗中,你认为哪些词用得特别巧妙?圈出来,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3)读了这首诗,你有怎样的感受?将阅读体会融入朗读当中。
     (4)组员明确分工,做好汇报交流的准备。
     【交流反馈】
     (1)夏日炎炎,西子湖畔,把酒临风,兴之所至,推窗而望,一碧万顷!转瞬间,天昏地暗,哪一组来汇报第一行诗?
     (白板出示:黑云翻墨未遮山——云翻)
     预设学生的回答:
     A.黑乎乎的云团,上下翻滚着,像被打翻的墨汁一样,一大片一大片地涌过来;又像千军万马一样,气势汹汹地向我们逼近。整个天空霎时间,昏暗一片。(板书:云)
     B.“黑云翻墨”四个字,就让我们的眼前浮现出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
师:你看,仅“黑云翻墨”四个字,就让我们的眼前浮现出一幅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C.把黑云比作打翻的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黑云翻滚时的壮观景象,生动的笔触,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诵读全诗】
     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指板书)有“云翻”,有“雨疾”,还有“风骤”“水明”。(白板把四幅画面合起来)其实整首诗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灵动的画面?现在,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西湖骤雨图》)
     【领悟诗情】
     诗人湖上泛舟,楼台远眺,迅速抓住六月西湖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指板书)云翻、雨跳、风卷、水静。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于苏轼的语言之精妙!
     师:那么,苏轼仅仅是沉醉在这滂沱的骤雨和风云变幻莫测的美妙境界里吗?其实,这首诗还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情感。(板书:情)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尝试用两个字概括出诗句描写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品味每行诗用的最精妙的字眼,然后再感情朗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声情并茂、丰富多彩的反复诵读,再抓住诗眼“醉”,品读感悟,让学生在脑海中逐步形成一幅幅灵动的画面,感受到诗人的独特情感,领悟诗歌语言之优美,还学习到写景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
     同样是写西湖,同样是写雨,苏轼还有这样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请看,(白板录音)这两首诗又有什么不同呢?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讨论。
     【设计意图】采用比照的方法,感受不同心境、环境中“西子”的独特魅力——静态的、朦胧的、独一无二的西湖。此外,还把“我手写我心”和“情景交融”的概念融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
     六、总结全课
     他在望湖楼共写下了五首诗,今天学习的是其中一首,同学们课后可以再去读一读,品一品。相信你一定能学到更多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在课后的反复诵读过程中,读出理解,读出韵味,感受到古诗的无穷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