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改革 浅谈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改革 多样化的听说课堂低年级孩子神往的英语乐园 清泉·源头·活水用文化的眼光看班集体建设
教育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5期 总第4483期 2012年09月0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5期  下一期
清泉·源头·活水用文化的眼光看班集体建设
来源:无锡市水秀中学 作者:薛莺 发布日期:2012-09-04 10:32:36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很能传达出新课程理念下,班集体建设所倡导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营造“健康、文明、温馨”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合作的精神的意义。班级文化是隐性的教育,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沐浴到班级的阳光,对学生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尤其在创建和谐班集体中,对班级文化建设成功与否起着极大的作用。以下我就以自己的实践经验,谈一下决定班级文化建设成败的三个关键。
     一、营造温馨的文化环境,感受家庭氛围——清泉
     1.美化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因而对教室的环境布置不可忽视。优化教室环境,是创建班级文化的基础。一要注重审美的要求,比如说黑板报的设计要与教室环境相配,注重映衬美;二要精心选择内容,如在教室的两边张贴名人名言等,激励学生求知;三要注意黑板报要时时更新,如果一月半载不变,就会给人走形式主义的的感觉。 
     2.建立平等、民主的人际环境。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从情感上感化学生,激活学生内心,增加教育的互动性,从而促进整个班集体建设,做到润物无声。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真诚友好的人际关系是建设“积极向上”的集体的基石,既激烈竞争又携手共进,既和谐相处又诚恳帮助,既互相督促又彼此信任——这种和谐人际环境能使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充满友情和温暖。
     二、组织丰富的文化活动,深化班级内涵——源头
     1.组织丰富的课内外活动。丰富的课内外活动,可以使班级文化建设走向有机。在这方面,我尤其注重了组织一些课内外的文体活动。针对班级的实际,我注重抓住他们的爱好,找出一个突破口。在一个学期里,班级组织了各种球类比赛,棋类比赛,歌咏比赛。比赛中,我注意引导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尤其是在体育活动中,相互的配合,更有利于协作精神的培养。
     2.开展多彩的互助小组活动。在教师的组织下,全班同学组织了学习互助小组,在找到适合于他们的方法的引导下,一个进步的班集体也正在形成。在成绩上,每一个班级学习成绩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有区别,但我做到在组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各人所长,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虽然在短时间内,或许学生们不会取得大的成绩,但我深信,一个好的班风已经形成以后,其他一切问题也就会很容易解决。
     三、创立向上的班级精神,形成蓬勃朝气——活水
     1.创立健康向上的班级精神。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对学生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和巨大影响。在班主任接班后都应及时和学生商讨、确定班级的共同奋斗目标,这是良好班集体的必要前提。而班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班训,形成班训,才能使每个学生有一个“共同目标”,让学生感到他们的明天是绚丽多彩的、是快乐的。
     2.培育优良正直的班级风气。班集体文化的主体是班风,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所在。优良班风像熔炉一样,对全班学生起着熏陶、感染的作用,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良好的班风是无声的命令,是不成规章的行为准则,它能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除不符合班集体利益的各种行为。建设优良的班风,能在班集体成员的心理上产生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宿感。班风巨大的激励作用还能使班集体中的每个人都精神振作,身心愉快,让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相互之间产生高度信任。
     通过对新课程班集体建设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我发现加强班集体文化建设,是优化班集体的有效途径。班集体文化不仅能为学生的素质发展创建良好的氛围,还能为一个勤奋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的形成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只有有了“温馨的清泉、丰富源头、朝气的活水”,我们的班集体才会更加成熟,更加能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