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2:E教江苏•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62期 总第6390期 2024年02月26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62期  下一期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初中道法课的深度融合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军强 发布日期:2024-02-23 15:59:47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道德基石,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人文关怀、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法治意识等方面的优秀品质。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必修课,其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与公民责任感,其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关系紧密,二者可以互相借鉴、彼此融合、共同促进。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初中道法课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初中道法课的题中之义


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初中道法课的重要教育内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代表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是中学生应该学习和继承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初中道法课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初中道法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现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是从社会角度对个人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但并不能涵盖所有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道德困惑和法律纠纷。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从个体角度引导和激励个人的行为,是从内心的道德感和良知出发。通过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生可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道德知识及法律知识,提高自己的道德自律及法律自觉,增强自己的道德判断及法律应用能力。


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初中道法课教学中的作用


初中道法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理论加实践,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社会实践等环节使学生掌握并运用道德规范。但这些教学方法并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通过富有文化魅力和生活智慧的故事、诗词、谚语、寓言、典故等形式传承和展现的,通过感染和启发的方式使学生领悟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二、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于初中道法课的路径


1.明确教学目标


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初中道法课的教学内容中,可以使学生在感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完成道法课的学习任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与感情,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法律意识,促使其成长为具有较强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的好公民。以教学“生活需要法律”一课为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产生、作用和重要性,理解生活与法律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其法律素养和公民意识。


2.挑选教学内容


教师要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选取相关德育题材、法学题材,使之成为道法课的教学素材。以教学“尊重他人”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选择孝敬父母、尊师重道、诚实守信等道德话题,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品德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此外,教师还可以选择诚实守法、公平正义等法律话题,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和故事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基本原理及其功能,帮助学生了解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深入探讨这些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及如何遵守法律法规,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3.完善教学方法


在初中道法课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法治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与法治教育。以教学“国家好,大家才会好”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展示经典文学作品等方式让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行吸收、领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模拟法庭、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对法律实务的运用有一定的认识。在教学评估方面,教师应构建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德育评估体系与法治评估体系,对初中道法课教学进行评估。


综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初中道法课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挑选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等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过程中真正达成道法课的教学目标,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法治观念。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