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2:E教江苏•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57期 总第6353期 2023年11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57期  下一期
让数学走进生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会 发布日期:2023-11-03 15:53:12

尽管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学科,但数学研究对象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都来自现实生活。可见,数学源于生活也扎根于生活。让教材与生活“联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是牢固的、灵活的。只有让数学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才能使数学的魅力得以张扬,使学生真正爱上数学、学好数学。让数学走进我们的生活,是学校所有教师不断摸索和努力的方向。笔者基于此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一、合理利用生活素材,搭建数学学习桥梁


教师要合理利用生活素材,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建立起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运用的教学案例要能够反映数学的本质。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笔者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1份或几份的数”的例子。笔者举了“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的例子,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很快就认识了“平均分”的概念。


二、创建数学游戏,实现快乐学习


周老师在教学“1~4的乘法口诀”时,先出示了一组学生玩跷跷板的画面,引导学生用学过的乘法算式“1×2=2”表示画面呈现的信息,说明算式含义,再告诉学生该算式可以用一个口诀来表示:一二得二。接着出示了两组学生玩跷跷板的画面,要求学生先用算式表示,然后说明算式的意义,再尝试说一说乘法口诀。接着要求学生用3根小棒拼汉字,不同的汉字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并说出其意义,编口诀。最后呈现的是公园里的小火车,每个车厢里有4人,让学生看图完成表格,用乘法算式表示并说明其含义,编口诀。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数学王国,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教师从“引”到“辅”,再到逐渐放手,促使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学习,探索数学的奥秘。


三、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丰富解题经验


在教学中,把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笔者让学生用当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样一个现象:为什么车轮是圆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结合所学内容,有的说:“因为圆是一个曲线图形,车轮做成圆形就会滚得快。”有的说:“圆有无数条半径,且都相等,那样人坐在车上就很稳。”学生的回答都充分体现了他们已经对相关知识点有了清晰的认识。笔者又问:“为什么在马路上我们看到的窨井盖也是圆的?”这时候教室里安静了。于是笔者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在小区里观察车子在圆形井盖和长方形井盖上开过去时,两种井盖分别会发生什么变化?你认为用哪种井盖安全,为什么?”经过调查,学生分组观察得出结论,解释得非常准确。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探究积累生活经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四、关注数学本质,提升实践能力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从以下方面着手。1.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更好地认识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关系。2.在创设数学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结论应符合实际,不能捏造事实。3.不必每一节数学课都要联系生活,有时过分强调生活反而会掩盖数学的本质,削弱数学本身的魅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用一双慧眼、一颗童心,从数学学习的需求出发,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提升数学素养,真正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