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E教江苏•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57期 总第6353期 2023年11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57期  下一期
浅谈信息科技廊道建设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包桂霞 发布日期:2023-11-03 15:48:25

如今,信息科技廊道建设越来越受到信息科技教育者的关注。廊道不只是校园空间的一部分,也是学科教学的补充延伸,可以突破学科教学的时空限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信息科技廊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以往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地点主要在室内,为了拓展教学空间,可以充分利用廊道的开放性、公共性、共享性等特点,在廊道打造体验探索学科知识的学习场。但是,目前的信息科技廊道建设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建设不足 一方面,由于缺乏资金支持、领导不重视等因素,信息科技廊道建设未能达成理想目标,不能有效发挥出廊道空间对学科教学的支持价值。另一方面,环境建设没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导致廊道环境成为空架子,看不见教育内涵。


内容不活 信息科技廊道建设往往以海报、宣传画等静态内容为主,配以少量的试验箱,但试验箱存在老旧、破损、更换频率低等问题,容易让学生出现审美疲劳,降低学习兴趣。


课程不合 廊道内容以信息科技发展、重要人物、主流技术等介绍为主,未能与学校校本课程相联系,不能最大限度地展示并发挥出校本课程的价值。


二、建设高品质信息科技廊道的策略


信息科技廊道建设应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围绕学习者的需求建设廊道,从多个角度激发学生兴趣,用多种方式让知识可见、可触、可感。


1.以学习者为中心,建设学科廊道


从学生的兴趣需求出发,通过兴趣激发学习 如学生喜欢拆东西,就设置“万物拆解”展区,里面有拆解后的台式计算机、笔记本、手机、U盘、收音机等。以拆解后的台式计算机为例,不只展示电脑的主机结构,还单独展示硬盘、CPU等,再在每个零部件旁配以文字介绍,具象地展示知识。


从拓宽学生眼界角度出发,通过前沿技术拓展知识 人工智能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设置人工智能展区,包含人工智能音箱、智能台灯、可语音控制并感知温度的风扇等,旁边附有使用说明。学生可以根据提示控制相关设备,在亲身参与中感受科技的魅力。


从学生的探索需求出发,设置不上锁的橱窗 学生看到新奇的展品总想摸一摸、玩一玩,设置不上锁的橱窗,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能近距离观察各种机械模型的内部结构,了解其工作原理。


从学生的审美需求出发,让空间充满美的设计 如改造传统消防门,请美术社团的学生手绘消防主题的科幻画,充满想象力又契合主题的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又如将整个廊道设计成太空主题,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2.整合空间,建构多元的廊道空间


合理规划实体空间 如在廊道较窄的区域可以安装挂墙式互动试验箱;在廊道开阔的区域则可以设置公共学习区,放置电脑、桌椅供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拓展设置虚拟空间 在廊道的大屏以及公共电脑上安装虚拟实验软件,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实验软件完成实验,弥补课堂学习中无法实施的环节。


3.沉浸式体验,展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信息科技廊道里不应只有作品展示,还应有作品体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学科知识的魅力。如在入口处安装红外传感器,当检测到有人进入廊道时,灯光自动亮起,并设置定时功能,每天下午6点定时关灯,体现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4.与课程融合,让廊道为课程服务


廊道不是单纯的知识展示与体验区,还应与学校现有课程相融合,使廊道成为课程的补充和延伸。如开设开源机器人、3D打印与制作、人工智能等校本课程,充分利用廊道设置专题课程展示互动区。还可将学科廊道打造成一门研究性课程,向学生传达一切知识皆可探究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钻研精神。


5.德育赋能,建设有温度的信息科技廊道


设置不上锁的橱窗,一方面方便学生零距离观看展品,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文明观看橱窗里的展品,学会轻拿轻放、物品复原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提升公民意识。


综上,建设信息科技廊道不只是建设一个空间,而是通过学习空间更好地培养学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力,让信息科技廊道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