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教育 巧引设疑探究解疑———《找规律》教学反思 因为你是最棒的
教学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4期 总第4118期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4期  下一期
因为你是最棒的
来源:新沂市唐店小学 作者:张健 发布日期:2010-12-20 16:39:50

     美国著名电影《音乐之声》,可谓家喻户晓。电影中那群曾一度消沉顽劣的孩子在家庭教师玛利亚的带领下,勃发了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的热忱,天真活泼可爱的他们给观众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从事教育工作的我观看许多次这部电影,吸引我的是一个不为别人注意的细节:
为了出逃,孩子们准备了精彩的音乐晚会。主持人预先报出每个孩子的出场顺序,当点到最小的女孩凯勒的名字时,她仰着脸,满脸不解地问:“为什么总是我在最后一名?”
     主持人用手温柔地捏捏她的脸蛋,笑着说:“因为你是最棒的!”
     凯勒一听,顿时眉开眼笑,那份快乐、幸福、得意全部洋溢在脸上。
     每次看到这儿,我的内心总充满感动。
     就一句“因为你是最棒的”不仅化解了小女孩的疑惑,而且增强了小女孩的自信心,令人叹服。
     工作在教育一线十多载,我却很少把这句话送给孩子们,真有点汗颜。
     每年接新班,总是免不了的怨天尤人,恨学生不争气,不听话,满肚子的牢骚和不满。从没有剖析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的苛刻。
     记得去年班中有个男孩叫臧勇,顽劣异常。刚接班,前任教师就将其“劣迹”一一列举给我,我在心底暗暗与他较上劲。
     开学前两周,我“盯死”他,有点“风吹草动”我就“大动干戈”,他不知我的深浅,有点畏惧,不敢造次。
     但没多久,他的“本来面目”就完全显露。打架、不做作业、上课睡觉等等,不胜枚举。
     我软硬兼施,找家长、叫领导,但都无济于事。
     我对他几乎绝望。
     一天,批改习作日记时,发现他的日记写得相当出色。语言流畅,内容丰富,词语运用妥帖得当。整篇文章都在向我诉说:他驾驭语言的能力相当强。
     难道是抄的?但又不像,我的脑海一阵翻腾。
     奖励一颗星,但我没有当众表扬他的习作日记。
     一次课堂习作结束,我再次领略他的文采。这可是我看着写的,不会有假。
     全文如行云流水,事件具体生动,语言凝练精准,宛如一篇小小说。
     我忍不住啧啧赞叹!
     进班,读他的习作,用如他一般的流畅语言表扬他!
     同学们愕然了,张张脸上写着:老师,表扬错了吧?
    再看他,往日一脸的飞扬跋扈、满不在乎消失得无影无踪,如今是垂眉低首,满脸窘迫,一张小脸红得像只大龙虾!
     我乐了,同时我看到了希望。他需要表扬,需要关怀,需要和别的孩子一样的爱!
     我走近他,摸摸他乱蓬蓬的头发,我看到泪水打在桌面上。
     不用多说,他变了,变化极大!虽偶尔还会闹点小插曲,但,哪个孩子不顽皮?我们应该看到他们的进步!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别怕表扬孩子过火,我们现在是对孩子的表扬太少了!
     是的,多表扬表扬他们,只是动动嘴唇,竖竖大拇指的举手之劳,我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何乐而不为呢?
     多对孩子们说说“因为你是最棒的”,你会走进每个孩子的内心,成为他们真正的朋友,这不也正是咱们每个教师所追求的境界吗?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