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教育 巧引设疑探究解疑———《找规律》教学反思 因为你是最棒的
教学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4期 总第4118期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4期  下一期
巧引设疑探究解疑———《找规律》教学反思
来源:响水县红十字博爱小学 作者:黄兆红 发布日期:2010-12-20 16:38:1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归纳的《找规律》单元是在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数学知识自身的发展线索而设计安排的教学内容。教材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学生在生活中对有规律排成一列的事物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而这节课的目的是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索一列事物的排列规律。我在本课教学中采取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感知规律——探究规律——应用规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自己经历“找”规律的过程,在交流中检验自己“找”规律的方法,在反思中体现“找”规律的用途。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报数字,找手指”的游戏,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初步感知规律。在本课即将结束时又让学生说出“报数字,找手指”游戏中蕴含的规律问题,学生兴致盎然,积极回答,课堂结构呈现“设疑——探疑——解疑”这样一个整体,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奇妙
     “数学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这是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三、把握探究时机,实施有效的引导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动手。凸显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探究性学习是课改的一个亮点。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数学的核心是学生‘再创造’。”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探究创新过程的揭示、再现,给学生一个启迪的过程,这是创新教学的精髓所在。
     四、改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与交流
     新课标指出: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找规律的内容不仅具有活动性和探究性,还要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找规律”的内容不能用“对或错”来简单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而是要听学生介绍“找的规律”有无道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充分地展开交流,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看法,联系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做出判断,不断地、及时地优化自己的数学知识,在合作交流中获得发展。
     当然,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的教学素养还很欠缺,如:数学语言严谨慎密不够;现代教学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的技术欠熟练;评价性语言单一;上课灵活应变的能力不强以及引导学生的语言都还不太到位等。这些都需要认真的备课,反复的“磨”课,通过观看、揣摩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专著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总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通过这节课及听了其他老师的课我深切体会到:只要我们运用新理念创造性挖掘、研究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抓住每一个契机,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定会变得浓厚。学生的思维在探究活动中就会灵光闪现,灵感在交流中就会碰撞迸发,这样,课堂才会“出彩”,源于学生的精彩才是课堂真正的精彩。数学课堂也会因为营造了开放的充满文化气息和人文气息的活动过程,而生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