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谈数学新授课的导入 中学生快乐作文之我见 “教学案一体化”的点滴思考
教学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4期 总第4118期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4期  下一期
“教学案一体化”的点滴思考
来源: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 作者:周烨红 发布日期:2010-12-20 16:34:44

     “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已在教学一线教师之间达成了共识。我校结合他校的宝贵经验,适时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推广“教学案一体化”,本人就此提案发表一点个人浅见。
     一、“教学案一体化”的积极作用
     (一)培养教师的合作研究精神
     教学案,是学科组集体研究的产物,其研究、实施过程是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机遇。实施教学案一体化首先要有一个实在且行之有效的研究机制。教师间的合作文化是校本研究的标志与灵魂。学校要切实改造教育情境,制订制度,落实规范,创设平台,使学科组教师有时间与空间进行集体研究。其次,应围绕一个阶段的教学任务,集体钻研教材,探讨教法,明确教学目标;切磋如何突出重难点,商讨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还要做到大脑连网,资源共享,集体接受新理念熏陶。最后,要有浓烈的研究氛围,研究中要鼓励争论,以产生智慧火花。众口一致在一个学校不是一个好的现象。所以,集体备课过程中的个人初备、集体复备、个人再备三个环节中,集体复备犹为重要。通过集体复备,同行间注意吸收不同思想观念,培植学术对话和学术批评文化,如此经过讨论、争论所得的教学案才会更有分量。
     (二)提高教师的个人业务素养
     教学案的设计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突出一个“精”字。所谓“精”,就是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经验和知识水平,精心选择一个恰当的施教点;就是要紧扣新课标要求,紧扣考纲及中高考的发展趋势精选适当的教学内容;就是要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精选精当的教学环节;就是要践行新课标理念,精选得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读教材及课程标准,研透考试大纲和相关材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自己动手做题。备课时要研究所选用题目难度如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针对性如何,是否起到巩固本节课所讲知识,形成最近发展区的作用?价值如何,是否能够变化引申,达到迁移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设计一些针对性问题,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手段,使知识得到延伸与拓展,让学生自主分析、归纳、感悟,达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三)有利于学生展开课堂自主探究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保持,乐于学习并学有所得。为此,教师就必须调动学生的“探究式”思维。探究式学习的课堂结构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教师的教,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合作学习;二是学生的学,学生自己发现后提出问题,独立去寻找论据解决问题,同学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前者通过“一体化的教学案”来组织;后者具体表现在课堂上,可理解成是“课堂争论”,这样可以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案一体化”这种手段的运用,对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实施“教学案一体化”带来的困惑
     (一)学生预习的好坏程度影响“一体化教学案”作用的发挥
     由于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等问题,造成了其不预习或预习不认真,课后不认真完成巩固练习和复习思考题,这将影响教学案一体化的效果。因此,需加大检查力度,更需精心选题,达到量少而质精,有梯度、高质量。
     (二)年轻教师课堂教学的依赖性
     年轻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易受制于“一体化教学案”,对课堂教学的衔接和重难点的突破缺乏自己的有效方式。他们本来思维敏捷,知识结构新,改革意识强,然而“教学案一体化”会使部分年轻教师为求稳少变多死板,同时缺少课堂应变能力,缺少贴近和把握学生实际情况的能力,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这些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上求新求活,努力了解学生学习心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尤要发挥学生个性特长,使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和谐地融为一体。
     设计一份具有科学性、实效性的“一体化教学案”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工作,是一件需要精益求精的作品,不下一番苦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功夫在课前,成效在课中,愉悦在课后”是学案教学的一大特色,也是我们教师应追求的境界。衷心地希望我校这一新改革能够尽快取得卓越成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