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谈数学新授课的导入 中学生快乐作文之我见 “教学案一体化”的点滴思考
教学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4期 总第4118期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4期  下一期
中学生快乐作文之我见
来源:邳州市戴庄中学 作者:彭全侠 发布日期:2010-12-20 16:28:49

     最近听学生中流传这样一条顺口溜:“作文难,作文难,一见作文就心烦。”这是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习作心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写作窘境?主要是因为我们的作文教学脱离了生活、远离了兴趣、丢失了真实性。
那么怎样让学生在快乐中作文呢?
     一、激发表达欲望
     作文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爱它的兴趣。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作文教学经常是“出题——讲解——作文”的模式。枯燥的写作知识讲解、脱离学生实际的分析、没有指导价值的盲目模仿,都会引起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厌恶。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千方百计地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如一位老师在上一节作文课时,先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可以说说名字的来历,也可以说说自己的个性特点或特长爱好,并让他们上台表演一下自己的特长。此时,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作,题目可以是《一堂有趣的作文课》或《名字的故事》,也可以是《别开生面的自我介绍》等。如此铺垫后,学生成文速度很快,下笔如有神。
     二、扎根生活,积攒源泉
     作文难,其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事情,不容易挖掘身边的题材。这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在写作文时做到说真话,诉真情,能在大量的写作中,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把写作文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让学生爱写,并能通过作文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教师应停下简单的追求分数的脚步,努力成为学生感受生活的向导,与学生分忧享乐,一起关注,一起调查,一起分析,一起思考,让学生广泛及时地了解社会生活信息,寻找写作“活水”,积累写作素材。
     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写自己的新发现,写生活中的事物,写脑中偶尔蹦出来的灵感。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
     (二)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多接触社会
     由于“作文来源于生活”,所以作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尝试着跳出当堂完成,或今天布置,明天完成的传统格局。教师可以借鉴西方中学生的一些做法,让学生跨出教室,跨出校园,跨入社会,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后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这样做更能发挥写作的功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与中国相比,美国学生写作文的生活材料丰富多了。美国的作文课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写作任务,而是可以在图书馆查资料或调查访问,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准备的余地。美国作文课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与社会,与生活是沟通的,注意处理好作文与生活源头的关系,并且追求真实和实用。这样,学生就会在作文中寻找到乐趣,不会像中国孩子那样“为了作文而作文”了。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而要鼓励学生多走出课堂,多角度地看待身边的一切事物,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学会、热爱写作文,这样的写作会比仅仅在课堂里完成一篇作文有意义得多。
     三、重视作文的修改讲评
     学生作文虽不是作家的创作,也不能写一次就完事,要让学生明白无论作文水平有多高,一次性完成作文肯定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必须要反复修改,要知道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
     我们相信教师只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指导,一定会改变他们不愿意写作文的局面,让每个人都乐于作文,乐于表达。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