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几点思考 写字教学之我见 积累,小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策略
学科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4期 总第4118期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4期  下一期
小学美术课堂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几点思考
来源:无锡市后宅中心小学 作者:叶霆 发布日期:2010-12-20 16:12:07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学习给予合理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成为科学、理性的探究活动。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探究式学习的本质缺乏正确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时往往失之过度,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流于形式。笔者认为,探究式学习本质上是创造性的,因此,探究式学习指导应以“不侵犯学生的创造空间”为基准。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积极思考大胆生成。在小学美术课堂探究式学习方式实践中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一、创设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情境
     我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儿童作画大都凭借简单的符号进行,而且往往以模仿教师的范画为主,缺乏自己的独立思维,缺少富有个性的想像。结果是画面千篇一律,毫无生机,也无童趣可言。教师如果能创设启发性问题情境,就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富有个性的想像力。
     下面以《剪剪、撕撕、画画、贴贴》的教学为例浅谈之。例如,本课伊始,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学生:“这是什么图形,它象生活中的哪些东西?”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课堂上小手如云,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像太阳。”有的说:“像眼镜。”也有的说:“像圆圆的头。”这时,我顺水推舟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中来:我在实物投影仪上迅速撕出一个图形,问学生:“这又像什么呢?”此时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一座山”“一个山字”“燃烧的火”……一个个鲜活的词从学生的嘴中蹦了出来。学生的回答充满幻想,充满童趣,富有个性,富有创意,是我们成年人所望尘莫及的。
     教育心理学指出,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能启动探究。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调动了学生各方面的原认知和生活体验,诱发了学生的想像与探究,说出了一个个富有个性的“探究成果”。
     二、给予学生出错和“越轨”的权利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单一的量变过程,还包含着质变过程,这个过程包含对于错误的纠正和更新。如果忽视了学生的错误,那么学生对建构就会产生困难,甚至错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很好地把错误变成有用的教学资源,促进有效生成。
     下面一个教例使我陷入深深反思:记得那是我在上校级公开课《粉印纸版画》时,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由于是上公开课,我要求是全班同学都要学会并会创作版画。第一次,学生按照我的要求,在制作底版时用6B的铅笔把图案的外轮廓描出来。到了第二次,问题就来了。那是班里的一名男学生,突发奇想地问我:“老师,我可不可以不用6B的铅笔描,我想用小刀刻?”“不可以。”可能是我说得太轻的缘故吧,这位学生对我的“指导”置之不理。课在我的精心安排下顺利地进行着……
     到了课堂评价的环节:“老师,你看,这是我做的。”那是一幅内容为紫京城的版画,所有房屋的线条都是用小刀刻出来,然后再拓印的,整齐的屋子,笔直的线条,显的是那么的庄严。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这位男生道了歉,并充分肯定了他的创新意识,鼓励同学们向他学习。
     第二天学生拿来的作品:有的用吹塑纸剪了形状贴、有的用针在纸上扎满了眼、有的用线在纸上贴出了图案的形状、有的甚至用三夹板、硬板纸……内容的形式丰富得让我惊讶,从而不得不佩服他们。
     三、让学生共同参与评价体系的建立
     让学生参与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互动,形成师生的心理交融。学生对自己建立、设计的评价方案,更容易实施和执行。这也是探究式学习不可或缺的方式。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