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班主任工作的启迪 蹲下身子看学生换个角度做管理 让“学困生”也跟着动起来
教育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4期 总第4118期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4期  下一期
蹲下身子看学生换个角度做管理
来源:洪泽县岔河中学 作者:高锦标 发布日期:2010-12-20 13:49:13

     在科教兴国的今天,社会、学生,乃至学生家长对教育事业的尊崇自不待言。所以,在校园,教师的尊严一般不成问题,而学生的尊严,乃至学生内心渴求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本人从教近三十年,连续二十九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多年的班主任管理实践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打开学生的心窗,走进学生的心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心理培养,蹲下身子,以孩子的世界善待学生,同他们一起成长,应该是班主任工作追求的至高境界。
     一、 让爱的暖流缓缓地注入学生的心田
     爱学生应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素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需要“爱”来浇灌。然而现实中让班主任感到尴尬的是有部分学生不领情,甚至还有逆反心理。我想,这是不是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在表达爱的方式上出了问题,甚至不会表达爱呢?这方面本人有几点体会:

    (一)正确地表达“爱”
      首先,“爱”要宽容:宽容学生的个性,宽容学生的缺点。因为学生不可能是一个模式,所以要包容他们的个性,宽容他们的缺点。其次,“爱”要得法:学生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遇到困难,都要及时疏导,并进行鼓励。最后,“爱”要全面:爱学业成绩好的学生易、爱差生难,而事情恰恰相反,正是那些后进生,更需要爱、渴望爱,也正是因为他们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爱,才使他们人生的航船失去了方向。
     (二)“严”是另一种意义的爱
     人们常说:“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就变坏。”然而什么才是真正的严呢?“严”要有方,学生中出现问题,是当众批评,还是背后交流;是口头检讨,还是做书面检查,个中轻重需要班主任的智慧,切忌简单粗暴。“严”要有方,帮助个别的学生改正缺点要有耐心,循循善诱,面授机宜,不要操之过急。
     二、让理性的阳光照亮学生前行的路
     如何在学生的心田里播种理性的种子,又如何让它生根开花结果呢?本人深深地体会到:真正、持久、良好的健康人格和健全个性的形成不仅需要用爱心来浇灌,还要从思想层面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精神引领。在这方面本人主要从下面几点入手。
     (一)用儒家文化经典语录引领学生
     儒家经典语录言简意赅,终生受用,其意义和作用经过二千年的检验颠扑不破,并将永远烙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成为他们终身的指路明灯。
     (二)以“礼仪规范”引领学生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到热爱祖国,小到如何走路,如何睡觉,都应合乎礼仪的规范。过去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今天我仍坚信礼仪兴邦,无礼仪会乱邦。
     (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
     一切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都将成为我在班主任工作上的主要内容。如:献爱心、讲故事、做好事、诵古诗等都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积极载体。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每一批学生必做的两件事是:一是读书,读好书;二是练字,练好字。
     三、让我们班集体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先进班集体的标志,就在于是否能让班级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在这方面,我主要做两件事:一是抓班级干部队伍建设,二是抓班级文化建设。
     一种良好和谐班风的形成和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班干队伍是密不可分的,在班干队伍建设方面,注重四点:一是引导和培养,二是明确职责,三是处理事务公开、公平,四是做好两个“坚决”:坚决不支持学生打小报告;坚决不打压有棱有角的学生。
     班级文化建设注重两点:一是适时,二是有效。所谓适时就是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所谓有效,就是和班级不同时期的活动密切有关,和不同时期班级工作重点有关,不做花架子。使学生在不同的班级文化熏陶下成长。
想为学生所想,急为学生所急,蹲下身子看学生,走进学生心扉,感受学生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成长,也使我真正享受到教师这一职业的无上的精神乐趣。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