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教学融入真实生活 表扬短信激励学生更好地发展 发挥寓言故事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课改天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4期 总第4118期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4期  下一期
让品德教学融入真实生活
来源:高邮市汉留镇中心小学 作者:汪晓云 发布日期:2010-12-20 11:49:58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品德课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的大舞台上扮演真正的“主角”,真实地展现充满个性的自我。但是,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良好的品德只能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不能在生活之外形成。怎样从生活中进行品德教学,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让课堂教学走进生活
     现在的品德课教学,必须将学生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一)用心捕捉,观察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各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生活,通过观察认识生活,扩大视野来理解课文。
     如我教学《冬爷爷来了》一文时,正值冬季,我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季节的特点去观察,做好记录或查找资料,从而了解冬天这个季节的特点。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可以通过观察拓宽知识面。
     (二)以境激情,感受生活
     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发展。
    《品德与生活》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以图为载体记录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品德课,就要在头脑中把图文上的内容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教学时提供情节背景,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教《雷雨来了》一课,我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绎雷雨的形成,同时借助媒体创设“轰隆隆”的雷声,告诉学生怎样避雷雨。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其高度注意,加深其对课文的感悟。
     (三)以文导行,体验生活
     生活是体验的沃土。为了让学生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用心去体验,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只有让学生带着一种积极的心态到现实生活中,他们才能拥有生活的真实感受。如教学《别把花草弄疼了》一课,我设计了“争当环保小卫士”这个环节。这样,学生不仅体验到了亲身实践的快乐,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领悟到人与人、人与自然本身应有的和谐与平衡,而且激发了学生个个争当“环保卫士”的热情。从学生的汇报中还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文字,还是一个充满了情趣的世界。
     二、让生活孕育课堂教学
     生活中蕴涵的知识无处不在。因此,教师更应寻找生活与品德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新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首先是校园生活。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其中的一些故事引入学生的学习中。扔果皮、纸屑,不节约用水、用电等等,引导他们评述这些不良现象,指导自己的言行。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发现人的生活离不开环境,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保活动。
     其次是家庭生活。家庭生活是儿童学习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儿童获得的很多知识,都是从父母的为人及言行中模仿得到的。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先让孩子寻找生活中的许多小细节,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及对自己的爱,再讲述自己是如何面对这些爱,培养孩子有爱心、有责任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再次,还要注意社会生活。教师要悉心安排学生开展自主实践活动,如学习《请到我的家乡来》,利用家乡是著名古城的事实,开展热爱家乡教育。开展家乡发展的社会调查、收集有关信息等综合实践活动,并让他们当小导游,向家长和朋友介绍这片土地的革命史,在选定的地点建立德育基地。
     总之,生活是品德教学的源泉。教师只有将教学触及儿童的心灵,让儿童用“心”去感受生活,品德教学的课堂才能真正地融于生活,高于生活。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