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京剧教学的心得 尊重:人性化教育的核心 在实践操作中求创新在交流探索中求发展
教育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4期 总第4118期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4期  下一期
在实践操作中求创新在交流探索中求发展
来源:仪征市胥浦中心小学 作者:张厚琴 发布日期:2010-12-20 10:43:09

     教师作为数学课程的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在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营造和谐合作、生动活泼的气氛,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求创新、求发展。
     一、实践操作,启发思维
     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曾说:“让学生从做中学”。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作的过程。它不仅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生动活泼,而且又能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一年级学生学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后,指导学生利用学具拼摆组合图形,学生感到新鲜,兴趣高,并用各种色彩画出来,在欣赏时得到美的享受,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动”激“活”,体现课堂教学应有的生机。
     二、合作讨论、共同发展
     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学习,并对所学知识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加速教学任务的完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功能、互动功能,激励交往机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平等竞争、相互协作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率,真正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来。例如:“计算长方形周长”,一课中安排一次小组交流学习,试一试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在交流算法和思考时,有的说这样算:5+5+3+3=16(米)好;有的说这样算:5×2+2×3=16(米)好;有的说这样算:(5+3)×2=16(米)好。学生在与同伴和教师的交流中,获取了对数学最深的感受,增强了学数学的信心,最后得出最简便的方法: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也使他们有了展示才华、受人尊重的机会。更增强学生间平等、自由、真诚的情感交流。
     三、指导自学、培养能力
     注重学法指导是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数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人学数学,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学数学。因而,对于那些学生能看懂的,要指导学生自己去看;对于学生能讲的,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对于学生自己能够实践操作的,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已去做;对于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要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从课本中获取知识是学生自学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先提出一些尝试问题,尝试着引导学生去自学,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么看、解决什么问题。自学后,让学生相互交流,讲讲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四、解决问题、体验成功
     解决问题,即面对新知识,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通过积极的主动思维活动去解决一个又一个新的问题。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上课开始,教师讲两个小朋友平均分1个苹果的故事。讲完后,提出“你们有问题吗”可以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为:(1)每个小朋友分的苹果用什么数表示?(2)为什么这样表示?(3)这些数怎么读呢?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采用看书自学或合作讨论的方法寻找答案,再用自己的语言或书本上的句子表达,达成共识。在解决问题中获取新知。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体现了他们一种好学、乐学的主动学习的精神。
     五、实地考察、积累知识
     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实践过的事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接触实际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实地考察,使学生的思维由课堂进入社会的大空间,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后,安排学生用面积单位测量书本、课桌、教室地面、自家客厅的面积。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和潜在性,创新的意识得到了培养,个性得到了发展,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