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京剧教学的心得 尊重:人性化教育的核心 在实践操作中求创新在交流探索中求发展
教育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4期 总第4118期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4期  下一期
尊重:人性化教育的核心
来源: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 作者:瞿斌 发布日期:2010-12-20 10:41:33

     尊重的寓意十分广泛,既倡导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又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其出发点是通过平等的对话与调节,提升学生积极的情感,引导积极的学习。在越来越趋向于“人性化”的教育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教师平等地对待和尊重学生,既是学生权利与成长的需要,也是人性化教育的基本要素。面对一个个自由又独特的学生时,应从教育细节着眼,以点到面去揭示尊重的内涵,寻找尊重的手段,并以此为基础,努力研究师生互动中的平等对话,真正实现“广袤时空”上的无痕教育。
     一、尊重,把爱放心间——人性化教育纯朴归真的回归
    “教育源于爱”,爱是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前提和需要,爱是维系师幼互动,情感交流的中心纽带。当我们大谈“尊重”“和谐”“平等”……时,爱便成了各要素间互通的桥梁。
     实例1   程炎是个内向的学生,一次在班会主题活动中,程炎勉强地唱了首歌,但走调了,其他同学哄堂大笑,程炎无助地站在原地。这时,老师用力地鼓起了掌,还拉着他手说:“你真勇敢,唱得棒极了!”然后和程炎一起把歌唱完了,这时,学生们向程炎投去了敬佩和羡慕的目光。
     尊重不止是对学生行为需求的关注,更是对学生心灵的呵护。学生的心单纯透明,面对难堪,他们渴望保护和安慰。学生需要肯定,他们通过成人与同伴的评价来认识、评判自我。对于内向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特别的关怀与鼓励。只有给他们提供积极适时的反馈,才能锻炼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师爱能呵护心灵。我们应该尽量释放爱的源泉,用宽容的态度、真挚的情感去帮助引导学生,把爱与尊重发挥得淋漓尽致。爱与尊重是人性的彰显,也是教育追遁的目标。
     二、尊重,以导促其行——人性化教育思维定势的改变
    “数其十过,不如赞其一长”,这是指在孩子行为问题上教师的立场与处理方式,这为“尊重”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也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需求。
     实例2   生物课的课外探究课上,张强和吴克开心地拉着小树,摘着树叶。同学们告诉了老师。张强和吴克一脸的受挫。老师笑着说:“张强和吴克想看看树叶是怎样的,对吗?”他俩重重地点头。“你们也可以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然后再告诉我你们的新发现。”其他同学也兴奋地投入到了探索中去。
     这时,教师若一开始粗暴地用是非对错来衡量,那么无形中会使其心理“负强化”。因此,将不利的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因素,把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这才是尊重教育的最佳方式。相信学生,给学生机会,更多的是体现在师生合作,包容,信任的基础上,这也是人性化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我们的教育追求的是一种唤醒和引发的教育。其目的不在于表面的“知识”而是要通过“知识”带出隐蔽其后的“行为”和“意义”。这种“与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多的体现出“精神”,“自由”,“自我实现”的特点。
     三、尊重,润物细无声——人性化教育幸福体验的回归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可看出,尊重与自我实现是层层递进的,尊重是前提,只有让学生受到绝对的尊重,才能实现自我,最终体验到成功感与幸福感。
     实例3   初二生物课上讲解肌肉的运动时。老师请单舟到黑板上填写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收缩情况。单舟很快地完成了。可其他学生却大声地笑了起来:“错了,屈肘是肱二头肌收缩,哈哈哈……”单舟涨红了脸。老师问大家:“大家看看,单舟哪些做对了?我们为做对的鼓掌。”“很可惜,这个做错了,不过单舟因为做的太快,以后可要再检查一下呀!”单舟快乐地点了头。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实例中,教师很好地兼顾到了这一点,以积极鼓励为主,坚持正面引导,培养了学生对他人和自我尊重、宽容和欣赏的良好态度,凸现主体的人性化教育,是尊重对方人格,让学生体验幸福的悟式教育。把主动权归还学生,使尊重与平等不仅建构于人格意义上,更促进学生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相互分享,使学生真正触动与体悟。
     没有爱、没有尊重的教育是一潭死水。尊重学生的权利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让我们用睿智静静撑开自由的天,用真诚悄悄欣赏学生的理想,用宽容轻轻推开理解之门。”
     生命因尊重而精彩,因尊重而幸福。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