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京剧教学的心得 尊重:人性化教育的核心 在实践操作中求创新在交流探索中求发展
教育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4期 总第4118期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4期  下一期
初探京剧教学的心得
来源:张家港市港口学校  作者: 陆玉婷 发布日期:2010-12-20 10:39:45

     初二上半学期的音乐教材中有一个单元的京剧教学《梨园金曲》。京剧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是遥远而陌生的,怎样才能让学生走近它接受它甚至喜爱它呢?这是我在教学前一直思考的问题,因为做为80后教师的我,一开始也不能深刻地体会京剧这种艺术形式,拿到教本后研究相关知识,越来越发现京剧艺术并不只是唱念做打,而是一个非常丰富的艺术形式,而当我通过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后再去观看京剧,发现自己能够更长时间地去关注去欣赏,因为我有了更多去欣赏的内容。因此我总结了一个道理:有了针对性才会有关注点,有了了解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学生也是一样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对古老的京剧艺术不感兴趣而是因为不了解所以不知道自己是否会产生兴趣。
     经过自己的一番学习之后我发现传统京剧的两大特点是唱念做打和脸谱,而在现代京剧中却颠覆了这两样传统。现代京剧用简单的脸部化妆代替了各种脸谱;用生活装代替了“行头”,表演趋于“话剧化”“电影化”,布景丰富了、道具丰富了、程式化没了,京剧念白分京白和韵白,现代戏大都用的是京白……我不免思考:这些变化是政治的影响还是发展的必然,这到底是在发展还是埋没京剧?出于这些疑问,我决定以了解传统京剧和现代京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主要教学目标。
     通过前两个教时的教学,我让同学们了解了京剧的行当、脸谱知识和京剧唱腔的特点等等,并欣赏了传统京剧的经典选段。学生从关注到观赏,从了解到理解。两节课时后学生对京剧的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认知了解。在第三课时我则大胆地延伸课本内容,对京剧知识加以巩固。我将重点放在传统京剧《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和现代京剧《智斗》的观察对比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这两种京剧形式产生自己的理解,从而加深对京剧这种艺术形式的体会。
     我在教学手段上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组织游戏活动和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在动静结合的愉悦氛围中学习。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师生互动,创设课堂交流的氛围和环境,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运用各种方法进行交流和展示自己的成果。比如我在让学生观察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的区别时,将观察分为平面与视频两个方面,在平面观察时围绕服装、脸谱、布景、道具等内容方面进行引导;在观察视频时和学生们一起发现了规律:现代京剧伴奏有时加入了交响乐,且不分行当、不分唱念都使用京白,歌词偏口语化,做功和传统京剧也不一样。这种观察方法易于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比较,这样的观察往往更全面更仔细。同时,我在课堂上留有足够的时间总结归纳,通过整理本堂课的知识要点,加深对京剧艺术的印象,让学生能在总结中进一步的反思。这些方法手段也帮助我在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经过这三个课时的教学,学生从一开始观看京剧时的不认真到现在的仔细关注,从开始的被动学习到后来的尝试探索再到现在的主动研究,循序渐进地走进了京剧这个大观园。在第三课时我明显地感受到学生的参与热情比第一、二课时高,注意力也更集中。
     当然在教学中仍然有许多不足,如教材知识范围过大,探究的方面也过于广泛,以至于难以把握比较和讨论的时间。同时,由于教学环节过于紧凑,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别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充分地消化理解,跟不上教学节奏,这些问题都需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