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伪学生立场”现象辨析 让品德教学融入真实生活 多渠道打通运算教学
创新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3期 总第4106期 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3期  下一期
多渠道打通运算教学
来源:句容市华阳中心小学 作者:许如平 发布日期:2010-12-06 17:19:37

     运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关系到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关系到学生学习习惯、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还有利于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因此,重视运算教学,促进有效教学,提升学生运算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一、关注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口算快捷性
     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仅依靠记忆与思维直接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算理,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才能正确快速地进行口算。小学生正处在具体运算阶段,在口算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尊重他们的思维规律,多让学生在数形结合中理解算理,发展学生的数感,掌握口算方法。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口算快捷性。比如要正确快速口算20以内退位减和表内除法,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于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算减想加、算除想乘”就是逆向思维方法的具体表现形式。虽然小学生思维的可逆性刚刚出现,只能进行初步的逻辑推理,但我们也不可忽视,要不断地挖掘教材资源,有意识地进行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除法口算教学中有这样一组题:800÷2÷2,800÷4,其编排目的是通过几组题的练习,让学生能发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就等于这个数除以那两个数的积。我在引导学生发现这个规律的同时,又有意识地设计了几道类似的口算题,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这种方法,体会到规律的可逆性,进而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口算技能,也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关注数群运算能力的培养,提高估算灵活性
     估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计算技能,也是最具价值的检验计算结果的方法。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引领学生充分体验估算价值,切身感受估算在现实生活以及计算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培养自觉估算的良好习惯,发展数感,同时,还要注重教给学生各种估算方法,学生数群运算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估算灵活性的有效策略之一。如在除法运算中,67÷15如何进行试商,用试商的方法必须经过调商才能得到正确的商,如果用数群运算的方法进行估算,2个15是30,4个15就是60,很快就能知道67里最多有4个15。关注学生数群运算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估算灵活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关注有效计算情境的创设,赋予计算现实性
     过去一提到计算,就常与枯燥、单调、抽象联系在一起。诚然,计算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但其反映的内容又常常是现实的。新课标指出:“在计算教学中,要注重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运算的意义、来源、本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计算能力。”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创设有效生活情境,赋予计算以现实意义,创设有效数学情境,在问题解决中理解算理,发展计算能力。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教材创设了订牛奶的生活情境,一份牛奶一个月28元,一年需要多少钱?列出算式28×12,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算法,学生很容易就想到可以先算半年(28×6)的,再乘2就是一年的;还可以先算10个月的,再算2个月的,最后加起来就是一年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算理尝试列竖式计算。只有时刻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的经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四、关注错误资源的生成,提高计算实效性
     新课改背景下,老师都很注重给练习注入数学味道、生活味道,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体验快乐、感受趣味、促进思考、体味数学的内在魅力。如在复习乘法口诀时设计数字火车98→9×8=72→7×2=14→1×4=4。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在练习中生成的错误资源,有针对性地组织练习,提高计算的实效性。如62-27=45,许多老师都会认为这是学生忘记退位造成的错误,其实不然,有的学生是用每个数位上的大数字减去小数字。教师要及时洞察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对其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当然,运算教学中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关注、去探究、去思考、去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课改不断引向深入。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