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伪学生立场”现象辨析 让品德教学融入真实生活 多渠道打通运算教学
创新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3期 总第4106期 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3期  下一期
语文课堂中的“伪学生立场”现象辨析
来源: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 作者:任丽芳 发布日期:2010-12-06 17:17:01

     在教学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学界的很多有识之士不约而同地抓住了一个核心问题——教学中的学生立场。学生立场在理念层面已深入人心,但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各种偏差,如果我们仔细审视课堂教学情境,会发现存在很多“伪学生立场”现象。对这些现象进行甄别,有助于进一步廓清学生立场的内涵,进一步增强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现象一:只见“抽象学生”不见“具体个人”
     【教学现场】苏教版二(上)《小鹰学飞》第一课时
师:谁来说说这个童话主要讲了什么?(举手的学生不多)
生:这个通话主要讲了小鹰跟着老鹰学飞行,他先飞到了大树上面,以为自己会飞了,可是老鹰说他还不算会飞。然后,小鹰又飞到了大山的上空,可是老鹰说他还不算会飞。小鹰只好鼓起劲拼命向上飞,飞得大山也看不见了,可是老鹰向头顶指了指,小鹰看到白云上面还有几只鹰在盘旋呢!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把这个童话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你们能不能找到小鹰说的三句话呢?(学生快速读文寻找,老师只给很短的时间便组织交流。)
……
     学生立场中的“学生”不是抽象概念,也不只是指学生群体,而是指每个具体的学生个人。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立场,教师就必须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上不能由少数学生替代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或者是以大多数学生的学情来掩盖少数学生的学情。在上述案例中,理清文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第一课时重要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一目标对二(上)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因为学生的这种能力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但这位老师并没有根据文本三个逻辑段结构相似的特点,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掌握概括每段内容的方法,继而学会概括整篇文章的内容,而是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几个优秀生把学习结果抽离出来,并没有关注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
     现象二:只见“按部就班”不见“动态生成”
     【教学现场】苏教版二(下)《大禹治水》第二课时
师:第2小节共3句话,哪两句话描写了治水的过程?
生(读):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师:这两句话中有表示数量的词,重复了两次,你们能找到吗?
生:千、万、九。
师:这三个字你们理解吗?
生:这些都是表示数量的词。
师:表示数量怎么样?
生:表示数量很多很多。
师:对。“九”在古文中也是表示多的意思。那么禹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为的是什么呢?
生:察看水流和地形。
(多媒体出示地图,师介绍什么是“水流”和“地形”)
师:请同学们再次读读找找表示禹治水动作的词。
生(相互补充):吃尽、走遍、察看、带领、挖通、劈开、引导。
……
     对于这个教学片段,有些人可能认为老师为学生画出了学习地图,学生按图索骥,不失为一堂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可以说,在这个教学情境中,学生主要的学习活动就是在老师的指令下不断地“找”,从找句子到找词语,然后老师巧妙地让这部分内容的重要知识点为学生所接受。但是透过现象看立场,这是“以学定教”还是“以教定学”?答案不言而喻。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引发的结构认识的重组。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的建构。但在以上教学中都是教师在选择最佳学习内容、最佳学习路径与方式,这可能有利于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学生也沦为了教师指令下的“操作工”,整个教学过程也逃脱不了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的范式。
     凭心而论,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类似的课堂控制无所不在,尽管理智让我们挣脱传统的“三中心五统一”教学定式,但是思维的惯性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我们教学立场的转变。学生立场在教学中真正落实的关键还在于这样的课堂教学情境能否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能否真正基于学生展开并调整教学,能否真正消除教师和学生二元对立的状态,在互动生成中形成学习共同体,将学习引向深入。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