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爱“材”,取之以道———小学语文课堂拓展教学失误面面观 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及培养 小学语文情感教学法摭谈
教学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3期 总第4106期 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3期  下一期
小学语文情感教学法摭谈
来源:建湖县上冈小学成咏梅 作者:成咏梅 发布日期:2010-12-06 17:13:26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优秀的教师都应先学会以真挚强烈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然而情感不是自生的,需要用心去培植它,而教学中的情感培植,是在教师组织教学的张力中进行的,是在情感教学的弹性过程中诞生的。只有寓情感于教学之中,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情感之花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一、以情唤情
    我们的教育对象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处于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矛盾的时期,他们的心理尚未成熟,情感十分脆弱,他们心灵的窗户不会向一个漠不关心他们的或者让他们感到厌恶的人敞开。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打开他们心灵的窗户,让他们触摸到情感的芳香。实践证明,只有教师对学生倾注真情与爱心,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你爱学生,学生才会喜欢你,亲近你,才会喜欢你的课,反过来,又会促使你有饱满的精神状态扮演你的角色,这样你才能与学生融成一体。
     二、以情燃情
    卡耐基说:没有激情,你能打动谁?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语言文字的习得,思想性情的陶冶,都有赖于心与心的撞击、情与情的交流。只有师生间真正做到了互动,课堂才会富有活力。当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激活、神采飞扬、精神充电的乐园时,才谈得上有所收益。而学生的激情是隐蔽的,它的迸发靠的是教师的引导和影响,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励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振奋学生的精神,调动学生的情绪,开拓学生的思路,创造积极活泼的氛围,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情导情
     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发展。
我们可以进行情景教学。如用实物巧设情景,用动作表演情景,用语言描述情景,用音乐(歌曲)伴随情景,用图画烘托情景,用电教模拟情景,用表演体会情景等。为学生创造一种学习语文的语言环境,能将枯燥、抽象的内容寓于一个十分有趣的情景之中,使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以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由此转化为其学习的动力。
     四、以情动情
     无论是课上的知识情感交流,还是课下的思想交流,教师都必须对学生充满一腔真情。情真才能感人,情真才能动人。只有情真,才会赢得学生的信赖。一句贴心话,一个会意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赞美,一个安抚的动作,都可以是教师表达真情的方式。
     微笑——沟通心灵的“催化剂”。微笑会使学生感到老师无比的亲切,使学生们胆子变大,信心变足,脑子也变得更活了,课堂气氛就更轻松了。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适度地兴奋,能使智力发展达到最佳状态。
     亲切的目光——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情感最容易通过眼神和脸部表情反映出来。教师的目光刺激和调节着学生的情感。教师一进课堂就应用目光扫视全体学生,这时,眼神里已经流露出了和大家打招呼的信息。讲课时也要用目光扫视全体学生,询问他们听懂了没有。在提问或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都要投以慈祥、鼓励的目光,使学生的紧张心情得到放松。总之,教师的目光不能漏过任何一个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关怀、期待以及对他们成长的信心。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艺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相信只要我们教师在自己教学实践中付出真情、勇于探索,就一定能让这朵艳丽的情感之花,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绽放,结出丰硕之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