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爱“材”,取之以道———小学语文课堂拓展教学失误面面观 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及培养 小学语文情感教学法摭谈
教学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3期 总第4106期 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3期  下一期
君子爱“材”,取之以道———小学语文课堂拓展教学失误面面观
来源:溧阳外国语学校 作者:史红 发布日期:2010-12-06 17:11:26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老师确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在教学中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大胆引进课外资料,大胆拓展语文课堂学习,让学生在开放的、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击!然而,仔细而冷静地观察目前的语文课堂,机械片面地理解语文教学中的拓展,为延伸而延伸,导致语文课堂资源浪费,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文本拓展往往走入了哪些误区呢?
     一、天马行空,抛弃文本的拓展
     拓展,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从文本出发又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只有“潜心会文本”,在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之后,在充分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才有超越文本的可能。有的老师却不明白这样的道理,还没带领学生充分研读课文、感悟语言,就匆匆忙忙地去链接、拓展、延伸。笔者曾听过一节公开课《大禹治水》,执教老师为求教法新颖,课堂精彩,在教学中不断拓展,令人眼花缭乱:
第一次拓展:这场洪水到底有多可怕,取出第一份学习资料,我们跟着录音去体会吧。(播放录音)
第二次拓展:这决心是下了。但制服洪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既然同学们这么喜欢读故事,老师就再给你们引入一个故事,拿出第二份学习资料,禹的父亲鲧也治理过洪水,结果怎么样了呢?轻声读读这个故事。(生读故事)
第三次拓展:对呀,禹为什么三次路过家门而不进去看一看呢?他当时想什么呢?老师把这个小故事带给大家,取出第三份资料,静心听。(播放音乐,教师范读“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第四次拓展:小朋友们,这节课咱们听了许多故事,最后,再请你们听一段轻松的音乐吧!(放“大长今”的音乐画面)老师也找来了这位韩国姑娘的故事,她就是“长今”,在她的名字前为什么也加了个大字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读读她的故事。
     正如于漪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如果对文本本身的研读都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很难想像,文本拓展对教学会有什么实效可言。例子中老师的做法只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改弦易辙,偏离目标的拓展
    拓展是为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服务的,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然而,有些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忘了来时路,本想借助拓展来丰富教学的资源,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但是却改弦易辙,另起炉灶。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元日》时展开了这样的教学:
     1.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贴春联是我国的传统习俗,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憧憬与祝愿。在我们的课文插图里也有一幅春联,你能读出来吗?
     2.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幅春联(贴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指名读,渗透春联的知识。
     3.填春联。出示练习,被挡住的字咱们帮它填上: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横批:辞(旧)迎(新)。
     4.学生之间交流各自带来的春联。
以上案例中,教师刀锋偏转,把古诗学习变成了有关春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内容看似丰富,气氛看似热闹,但究其结果,漫无边际、空穴来风的拓展又有何收益?
     三、表演作秀,不切实际的拓展
     文本拓展的内容既要立足文本,也要面向学生。拓展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包含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积累、能力发展水平等。只有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文本教学资源拓展的度。否则,再精彩的拓展延伸,如果学生无法理解,那也不过是一种表演作秀。
仍以《元日》为例,某教师为求角度新,容量大,在课堂当中一下子出示了三首古诗来进行拓展:
     1.王安石既是诗人,又是政治家。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诗人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梅花》是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的写照;《登飞来峰》则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而《歌元丰》热情地讴歌了变法带来的新气象和人民的欢乐。逐一出示《梅花》《登飞来峰》《歌元丰》三首古诗,让学生朗读。
    2.这几首诗都是王安石写的,谈一谈,它们带给我们哪些不同的感受?
试想,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三年级的学生估计连正确朗读都很难做到,又如何去实现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呢?所以在老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时,课堂冷场,学生根本说不出什么。究其原因,还是教师高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可接受能力,不切合实际地拓展显然是不能有效开展的。
     君子爱“材”,应取之以道。唯有立足教材、紧扣文本,面向学生,才能高效地挖掘、利用文本资源,方能使文本拓展成为整个课堂教学流程中错落有致、装点得体的“花朵”,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生长素、营养剂。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