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配制“阅读教学评价营养餐” 把握教学时机,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发展性评价让语文课堂显神韵
学科之窗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3期 总第4106期 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3期  下一期
把握教学时机,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来源:滨海县八巨中学 作者:刘德虎 发布日期:2010-12-06 17:06:01

     存疑、质疑是求知欲的表现,是一种探索的动力,也是解决问题的开端。初中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难点、要点进行质疑,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增进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过程实质就是教师不断组织学生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结合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的做法,谈几点体会:
     一、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质疑
     有些教师,惯于在课堂上逐字逐句、不厌其烦地讲解,然后要求学生被动地听,机械地答,死板地记,就好比吃一道菜,教师先嚼了又嚼,然后再喂给学生,告诉学生这道菜的滋味,而不让学生自己去品尝,如此这般,学生又有什么兴趣可言呢?又怎么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呢?因此,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摸爬滚打,自觉质疑问难,在疑中得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质疑,是相当重要的。有鉴于此,对于有些新课,我不急于讲授,而是先让学生自己预习,通过查工具书、互问、讨论等方法疏通文章,归纳中心,并把疑难记下来。语言教学要贯彻这样一个思路:“学—思—疑—问”。要让学生从学中存疑,从疑中发问,问中求知,而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静听。学生只有从“质疑”探索当中才会品尝到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越学越爱学,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
      二、设置必要的疑问情境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思索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人在疑惑、惊奇的时候,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因而感知力、理解力比平时要强,如果在此时学习、思考,效果就比较好。所以,教师有必要对课文的关键部分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探究的欲望。
     三、鼓励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贵质疑,能够发现疑难,提出问题是难能可贵的,但我们反对不作思考的提问。谢觉哉说:“好问,是好的。有全不知,无从思索起,从问着手。有思考之不得而后问。有思索出了头绪,不敢自认为是而问。如果自己不想,只随口问,即使得正确的答复,也未必受到大益,所以学问二字,‘问’放在学的后面。”谢老这段话很明白,主张在提问之前或提问之后,要求学生一定要有一番学习和思考,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形成融洽的质疑氛围
     融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质疑很有帮助。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甚至和老师辩论。因而,老师一定要民主,要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不要以简单、粗鲁的方式挫伤学生的质疑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并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只要学生回答有可取之处,哪怕这种可取之处极其微小,也要肯定,以提高其自信心。我主张老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勇于质疑的氛围。在这种氛围里,要有幽默,有笑声,有争论,有诘难,学生能无拘无束地提出自己的疑难。如果课堂教学能做到这一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定会逐步提高。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