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错误”变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 不要让探究浮于表面 班主任工作文化是底蕴沟通是桥梁
教育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3期 总第4106期 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3期  下一期
不要让探究浮于表面
来源: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 作者:贡佳 发布日期:2010-12-06 16:56:29

     一次,笔者有幸聆听了他校教师讲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课堂上,教师利用一些现成的教具和学生已经准备好的长方体实物,导入课程,然后引导学生依据自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最后组织反馈。整节课,可谓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课堂氛围活跃。回校后,我自己也尝试着上了一堂同样的汇报课。与之不同的是,我要求学生用自带的土豆六刀切出一个长方体,并通过速度比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通过与同事交流讨论,大家普遍认为:借助于切土豆的游戏,让学生自然地认识到何谓面、棱、顶点,将学生自然地带进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中,使学生的手、脑充分动起来,提高了学习兴趣。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学生把握了研究的方向,明确了探索的方法。整个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探究出了教师预设的内容,还真正体会到了自主探究的乐趣。
     体验探索、亲历感悟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式之一。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引导的度的把握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的成败,既要“到位”,又不应“越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诱发自主探究的欲望
     教师的课堂导入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短短的两三分钟,就要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情绪,打动学生心灵的效果,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简短的导入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人自学探究过程。
     二、突出过程,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学生有了参与意识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这是必须突出过程的教学,教师要充分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积极引导他们通过看、摸、想、议、切、说等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知识过程中学生既培养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能力;既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师在其中起到了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三、动手操作,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如该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
     四、遵循规律,留足自主探究的时间
     学生的思考、动手操作需要时间,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就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探究“很费时”,从而设计了很多问题或滔滔不绝的讲解,中间虽然给学生一定“探究”的机会,但没有给足时间,这样就达不到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的目的。所以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一些学习的主动权,多给予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探究的机会,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因材施教,保证自主探究的广度
     学生在课堂进行自主探究时,很容易使课堂成为中上等学生的舞台,而后进生,却只是一个配角。他们已经被中上等学生的“阴影”覆盖,这就违背了教育要面向全体的要求。所以教师要注意学生个性差异,在课堂上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所以在教学中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可以自主学习。
     一位教育学家说过:“教学,其实是教师引导的艺术。”引导到位,则真正是自主探究;引导不到位,则可能是“自由探究”或“虚假探究”。只有教师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较好地处理“放”与“扶”,才能创建扎实、高效、智慧的数学课堂。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