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错误”变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 不要让探究浮于表面 班主任工作文化是底蕴沟通是桥梁
教育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3期 总第4106期 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3期  下一期
将“错误”变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
来源:金湖县城西小学 作者:王文坚 发布日期:2010-12-06 16:49:19

     课堂教学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传递与执行教材资源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生成、利用、提升资源的过程。师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实战活动中不断地分析、解决已有的问题,同时又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有时难免会产生认知上的偏差或失误。我们要将这些偏差或失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资源合理开发。
     一、理解学生出现错误
     可以说,错误与人生同行,错误与正确并存,错误与真理相伴。正因为如此,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以平和、客观、公正的心态去正视、理解、宽容、接纳我们学生的每一个错误。因为我们的小学生思想还不成熟,认识还不深刻,知识还不完善,阅历还不丰富,判断还不全面……这些先天性的“不”,就决定了学生是不可避免会犯错误的。而学生的错误是学生自己渴望正确,探求真理的标志,是学生求索人生,完善生命的足迹。
     二、允许学生犯错误
   “错误”与“正确”本来就是相对的。通过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深刻反思与批判可以发现:课堂教学成为约束思想、束缚人性的地方,让人谨小慎微的原因就在于我们都太怕出现错误,不出现错误成了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最重要的标志。
     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是为谁服务,是为了既定的课程服务,还是为学生服务?不允许学生出错,就是扼杀了学生发展和成功的可能性!对教师而言,因为学生不成熟,出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只有学生出错,教师通过引导、点拨或师生间的相互启迪,才会达到教育的纠偏效果,这也恰恰是教师教学的意义所在。因此,允许学生出错,是教师对学生价值的承认,是对学生的真正尊重和爱护。是对其求异思维的保护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对失败原因的探讨及错误思维过程的反思,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监控能力。
     三、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
     有人说,垃圾是被放错地方的宝贝。对教学而言,学生的错误同样是被放错地方的资源,我们教师既要能充当“废纸篓”装容下学生的错误,又不能像“废纸篓”对待废纸一样一倒了之。而应敞开胸怀去接纳学生的错误,以“变废为宝”的慧眼去发掘学生错误的闪光点,去审视其教学价值。对待学生的错误,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有利于学生纠正错误,有利于学生从错误中获益的好的教育方式;要在帮助学生纠错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并能积极加以引导。
     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就可以暴露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干扰和见解,及时探明学生的思维状态;也可以看清师生各自所处的位置,求得及时的反馈调整。将学生思维的错误、偏见暴露出来,本身就是一个极有价值的活的思维,加之教师及时、准确的校正,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分析纠正学习中的错误
     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一般包括:一是学生听课不专心,对学习内容不理解,知识没掌握;二是前面学过的旧知识不温习巩固,直接影响到新知识的学习;三是做题的步骤不规范,审题失误。那么如何纠正这些错误呢?
     1.进行必要的审题训练和规范化训练。如果学生平时对待作业不认真,经常失误的话,自然会影响到作业的质量和考试的成绩。除平时作业要严格要求外,还可利用单元测验等机会,对学生进行审题训练和规范化训练,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的审题、答题能力,促进知识的巩固应用。
     2.使用错题集,对错误进行分析矫正。错题集可以由“错题”“错题原因”“错误纠正”组成。每生一集,每次拿到作业或试卷后,如果有错题,就让学生及时填写,改正错题。
     通过以上措施,一方面能使学生从反面入手,深刻理解正确的东西;另一方面能由果溯因,把错误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同时又能提高学生改题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使学生在错误中得到进步。
     珍视并合理开发日常教学中的错误资源,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让“死”的知识“活”起来,让“静”的课堂“动”起来,变单纯的“传递”与“接受”为积极主动的“发现”和“建构”,从而达到转变课堂功能和学习方式的目的,在师生不断地“识错”“思错”和“纠错”的过程中,新的问题不断发现,新的资源不断地生成,这对于教育视野的拓展,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学生创造性智慧的激发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