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质疑: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原点追寻 活跃课堂气氛体验情感交流 教法得当让学生畅所欲言
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2期 总第4094期 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2期  下一期
学会质疑: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原点追寻
来源:洪泽县高良涧镇中心小学 作者:杨佳佳 发布日期:2010-11-18 16:50:54

     “学贵生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实践证实,由学生自己引发的疑问,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容易引起其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应切实了解并尊重学生已有认知,善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多种手段呈现质疑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质疑意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激活学生的数学质疑意识
     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是探索质疑的广阔空间。将质疑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形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走出小教室,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数学信息资料来重组教材。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设计“今天我当家”这一主题,结合当家必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具体事情,就如何统筹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等问题,设计成一系列的数学方程应用题,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生活中的课堂,增强学生的数学质疑能力
     (一)营造平等氛围,建立“疑”之基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要努力创设心理安全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教学“分数的应用”时,我让学生围绕“甲数是3,乙数是7”提问。学生想到了这样几种: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我问还有其他的吗,学生都摇头了。这时我发现平时学习有困难的一位学生好像有话要说,可又不敢说的模样,于是我鼓励道:“还有质疑的尽管说,讲错没有关系,就怕你没有勇气!”在我的目光注视下,这位同学终于举起了手:“甲数和乙数的和是几?”质疑引来一片笑声,发言的同学脸一下子红了。这时,我问大家为什么发笑?学生都说太简单了。我就说这个是质疑呀,老师只要你们提问就行了,并没有规定要简单的还是有难度的。学生马上增添了提问的勇气,又提出了许多质疑,如: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甲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分之几?刚才发言的那位学生也有了更多的勇气,积极参与了提问过程。
     (二)创设价值情境,激发“疑”之需
     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还要依赖于质疑情境的创设。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奇别致的质疑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可让学生拿出自备绳子折出它的1/4来,折好后,让同桌之间比较长短。当学生比出长短后,我问:“你们还有什么质疑吗?”这时,学生问:“大家折出来的都是线绳的l/4,为什么长短不一样呢?”我表扬这位同学问得好,并让学生把各自的线绳拉直再进行比较,得出:各人自备的线绳长短不一,也就是单位“1”不相等,所以它的1/4也不相等。这样,由学生自己发现质疑,提出质疑,再解决质疑,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让学生想问、愿问。
     (三)给予充分时间,拨动“疑”之弦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是一个“牵”字,教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自己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教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质疑;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质疑;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在课上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学完本节的教学内容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回想自己刚才学过的内容或提出一些异议,培养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能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