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思妙问,点亮英语课堂 倾听,开启知识殿堂的钥匙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点滴思考
教学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2期 总第4094期 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2期  下一期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点滴思考
来源:洪泽县共和小学 作者:袁书林 发布日期:2010-11-18 16:43:37

     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圆满完成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所谓有效,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所采取的行为方式,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并且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能获得进步和发展。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目标呢?就此,根据平日教学所得之点滴,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与教育界的前辈﹑同行们一起探讨。

     一、深入钻研教材,潜心与文本对话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文本。而不少农村小学的教师忽视了这点,他们阅读教材,大多是走马观花式地浏览一下,更有甚者,教材看都不看,上课铃一响,夹了课本,便行色匆匆地走进教室,开始了他的课堂漫游,东扯西拉。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对教材的研究,细心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揣摩编者的编写意图、教材的结构体系;对于单元教材,要潜心研读,掌握其重点、难点,并将单元训练目标巧妙地安排到本单元每一课的教学之中;对于一篇篇课文,更要从读者、教者、编者和学生的不同视角去用心研读,“在文本中走上几个来回”,静心思考,揣摩学生的种种细读可能,寻找可能疏忽、可能走眼、可能浅尝辄止、可能无须赘言却不得不言的地方……做到对教材烂熟于心,了如指掌。进而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素材,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只有教师与教材用心对话,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心应手,以不变应万变,才会有学生与文本的真实对话,使师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如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有保障。

     二、深入了解学情,关注学生实际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而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这种“生本”理念必须在教学设计之初得以体现。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设计教学。备课时,做到密切关注学生实际,眼中有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和内在潜能,对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充分估计,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形成多种对策预案,使所设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相吻合。比如:教学《咏华山》一课前,我在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和观察力差这一学情,选取了三幅静止不动的华山图,逐一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细心观赏,并在观赏中,用心思考看到的华山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感受。学生们经过观察思索,便感受到华山的高大险峻、美丽,为学习课文《咏华山》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立足学情,对学情准确与充分的把握,才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一步。
     三、精心设计教案,凸显学习主动性
     全面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课堂应根据学生学习特点,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自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设身处地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如:教学《小露珠》一课时,我们以猜谜语的形式展开:“闪亮透明小圆球,不大不小像豆豆,花草、树叶做摇篮,摇来摇去真自在,太阳出来去无踪。这是什么?”话音刚落,学生就争先恐后地抢答,看到学生积极的响应,我又提出几个问题,经过几分钟的阅读,他们很快就有了答案。此时再进行点拨,同学们都很积极地带着问题去阅读。通过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探索的欲望。与此同时,我们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成功学习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总之,深入钻研文本,切实了解学生,准确充分把握学情,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是实现有效教学,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