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悬念,优化课堂思维训练 在品读中提升语文素养 “活”用教材,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学科之窗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2期 总第4094期 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2期  下一期
在品读中提升语文素养
来源:常州市翠竹新村小学 作者:闵岚 发布日期:2010-11-18 16:38:15

     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教学应当自始至终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而不是它的表达内容……仅仅关注课文‘说什么’,不是语文课;即使着眼于‘怎么说’,却旨在把握‘说什么’,也不是及格的语文课,只有以课文的言语形式为纲,自觉而明确地指向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语文课。”教师应当充分品味文本语言,揣摩言语意义的生成机制、领悟语言在特定语境中是怎样被具体运用的。在品味文本语言的同时深化理解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融为一体,才能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万顷碧波中潜行,领略语文课的无限魅力。
     一、揣摩文本,学习语言
     韩愈在著名的《进学解》中以自己“ 沈浸醲郁,含英咀华”和“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的读书方式教导他的学生,读书要“沉浸”,要深入,要反复咀嚼,要读出文章最深处的“义”来。小学语文课本虽然篇幅短小,但大多数都是经典性的文章,语言精美凝练,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具有丰富的人文性。所以教师应该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文中人文性,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情感,重视语言的特点和表达的方式。从语言入手,让学生学习语言,用心地揣摩品味语言,对语言进行强化的训练。
     二、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语言是语文课的核心知识,语文教学从根本上来说是关于语言的教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即书面语言)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而选入小学课本的文章都是语言优美,出自大家手笔的文章,对于小学生来说适于在阅读中感悟文章蕴含的感情,在读中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所以教师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读要读得声情并茂,听要听得清楚真切,说要说得畅所欲言,写要写得情真意切。为了让学生在读中对文章的写作方法、优美词句有更深的理解,加深对文章的感悟,文中出现的一些优美的词句教师要有目的地让学生背诵下来,这样既积累了文本中优美的词句,还将文本无声的语言还原为有声的语言。潜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对学生运用语言会有巨大的帮助,学生在使用用时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效果。
     三、利用文本,活学活用
     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中语言内容和形式的积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的运用,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对文本作补白、延伸、转换、重组、评论式的阅读,这样阅读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文本,又有利于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如《大瀑布的葬礼》一文没有写巴西总统菲格雷特的演说词,教师可让学生“无中生有”,将演说词补写出来。这样就会一下子激活学生的思维,将文本语言与学生原有的积累联系起来。这种再创式的“开发性阅读”,既立足于文本,又超越文本,能加深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留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受,体会到思考的价值。在运用中学生不但提高了运用的能力,文本也得到了充分的使用。
     一篇文章就是一个烟波浩渺、气象万千的湖,语文课更多的不是引导学生抽象概括,而是为了让学生欣赏海洋里的奇异景色,感受海底的奇妙世界,让学生成为一个优秀的潜水者,于万顷碧波中欣赏大海的美丽的身姿。而那万顷碧波,就是孕育文本内容的言语形式,那就让我们在文字的碧波中潜行,一路定然风光无限。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