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悬念,优化课堂思维训练 在品读中提升语文素养 “活”用教材,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学科之窗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2期 总第4094期 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2期  下一期
巧设悬念,优化课堂思维训练
来源:靖江市西来中心小学 作者:沙敏 发布日期:2010-11-18 16:36:30

     有效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是目前构成课堂教学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艺术,是训练思维,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我想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运用提问来训练学生思维,优化课堂效率的。
     一、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作为教师,在课堂的开始就要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也就是兴趣和积极性。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创设某种学习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时,我带了几个苹果走进课堂,问学生:“老师手里的这个又红又大的苹果,你们谁想吃的?”学生纷纷争着举手,“我!”“我!”“我!”接着我又说:“今天这节课哪些同学的表现突出,这些苹果就属于谁的,怎么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于是我就切入了主题:“平时吃苹果的时候,你是怎么切的?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里的小朋友是怎么切苹果的?他在苹果里又发现了什么?想知道的同学赶快拿起课本,从中找出答案。”这样巧妙地设下悬念,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上来了,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启发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并且读书的目的性显而易见,也解决了学生盲目读书的问题。
     二、关键设疑,引发争论,激活学生思维
     在良好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但怎样保持思维积极而不中断呢?质疑和讨论无疑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仍以《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为例,学生在弄明白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后,我请一名学生试着按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来切一切,结果并没有看到“五角星”,学生都很诧异,为什么他没有切出‘五角星’的呢?由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后又由问题引发学生仔细读书,学生找到“拦腰横切”后,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处。然后我还让那位学生再来切,果然,在同学的指点下,一个清晰的“五角星”呈现在大家的面前,课堂上变得群情激扬,学生后面的表现就更活跃了。
    此外,为了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学到更多,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从题眼、中心句、语言反复处、特殊标点、矛盾之处、重点词语、含义深刻的句子、难点处这些方面来寻找疑问,解答疑问,提高授课效果。
     三、运用“留白”,催化创新,发散学生思维
“留白”是艺术创作的手法,在教学中教师不妨也运用这一手法,留一些空白,让学生去想象,去填补,来创造教学中意想不到的奇迹。比如,在教学《祁黄羊》一课中,讲到祁黄羊举荐他的仇人解狐及他的儿子任中军尉,我就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思维:“如果你是解狐,当你的仇人祁黄羊举荐你任中军尉时,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如果你是祁午,当你的父亲举荐你任中军尉时,你又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思考,既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四、课末小结,画龙点睛,点亮学生思维
学习无疑是带着问题而来,带着问题而去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放式的课堂,就要有开放式的问题,来点亮学生的思维。在教学《最佳路径》的课末,我也尝试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法国葡萄园的一位老太太给人自由,任其选择,最先卖出了所有的葡萄;格罗培斯让迪斯尼撒下草种,提前开放,让游客自由踩出了优雅的道路,最后获得了最佳路径设计。你能从他们的做法中受到启发,学到什么吗?从你的生活、学习中举一个这样的例子说说,课后大家交流交流。”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的独特感悟,对其以后的学习、生活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的名言是:“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精心、巧妙地设置问题,要力求问到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的共鸣点、思维的兴奋点上,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优化课堂效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