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E教江苏•教育随笔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06期 总第5997期 2021年04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06期  下一期
胸藏文墨虚若谷 腹有诗书气自华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莉华 发布日期:2021-04-12 11:53:15

读了温儒敏先生的《温儒敏语文讲习录》这本书,我最深的体会就是语文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教师在教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同时,还要把习惯培养、文化修养、精神熏陶等自然而然地融合进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语文课程的目标,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语文课堂获得成功,让学生终身受益。
 

一、教材为本夯基础
 

课本是我们开展语文教学的基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用好教材。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指导、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工具,教师要把文化修养、精神熏陶等人文因素融入课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现在的教材大多是以人文主题来构建单元,考虑更多的是选文符合单元主题,而要实现语文课程内容目标,就需要教师去做大量的工作,提前备好课。无论是语文能力的形成,还是综合素养的提高,一切都蕴含在语文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如果教师对整个语文课程的内容目标缺少通盘考虑,很少去想某一课或某一单元在整个语文课程中的位置与功能,或者对课文缺少细读和研究,过分依赖别人现成的课例教案,就会导致在教学内容方面的随意性和模糊性。所以,语文教师首先要用好教材,备好课,了解好学情,这是上好语文课、夯实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二、有效指导促提升


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有深厚的积淀,就必须有大量的阅读。教师不要一开始就设下条条框框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首先要让学生有兴趣读。新课改在阅读教学方面有明确的指示,就是让学生有选择,有自由度,扩大阅读空间。对语文教学来说,阅读量非常重要,有一定的阅读量,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提高。一般来说,课外阅读量大的学生思想比较活跃,语文素养比较高。
 

课外阅读要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但不是放任自流,必须有所指导。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前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根据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安排适当的课外阅读任务,循序渐进,逐级增加阅读量与阅读难度,体现教学的梯度。在要求学生多读书的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浏览、快读、跳读、猜读、互文阅读等,其中默读和浏览是常见而又实用的读书方法。读书方法不能空洞,要有窍门,有可操作性;读书方法不能是单一的,阅读时要把几种读书方法结合起来。
 

三、大量阅读丰底蕴
 

教师在教好课文内容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那么,如何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呢?
 

首先,阅读应该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教师要不断阅读,不断充电,不断充实自己,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底蕴,丰盈自己的人生。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你所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都藏在你的气质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同时也是学校的大阅读工作负责人,我深知,只有捧起书本经常阅读,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才能让自己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不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我经常抽出时间来阅读,并带领学校的青年教师成立了读书班,创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自留地。闲暇时,捧起书,读一读,来自留地“翻一翻土”“播一播种”“耕耘耕耘”,互相交流心得、感受、体会和困惑。


以课本为根,拓展能力;以阅读为叶,润泽人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学习《温儒敏语文讲习录》,让它指导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