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数学课堂合作性学习效用谈 浅谈同题异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说”———小学数学语言养成初探
数理天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1期 总第4081期 2010年11月0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1期  下一期
1+1>2———数学课堂合作性学习效用谈
来源:张家港市港口学校 作者:曹勇 发布日期:2010-11-09 09:30:06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里的合作交流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也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
     在这种背景下,数学教学开始关注“合作教学”这一新课题,合作学习是一种生态型学习模式,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互助性的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实践探索,我对“合作学习”这一形式有了一点感悟:
     一、造氛围,激合作兴趣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少一些,而引导和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尽量多一些。”实践证明,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沟通情感和交流信息,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火花迸发。
     例如:在初二的一次函数课上,研究了这么一个问题:某种储蓄的月利率为1.98﹪,存入100元本金后,求本息和y元与所存月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计算4个月后的本息和。在课堂上同学们出现了两种答案:y=100+1.98%×100x,当x=4时,y=100+1.98%×100×4=107.92;另一种答案是:y=100(1+1.98%)x,当x=4时,y≈108.16。同学们都认为有一种是错误的,可一时又说不出所以然来。此时,出现了与学生已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学生处于一种愤悱状态,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合作兴趣,此时适合调动学生相互启发的情绪,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营造合作氛围。
      调查表明,许多学生对稍难的问题不愿作深入地思考,他们或是对自己的思维能力缺乏信心,或是缺少思维的触发点。因此,用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尤其重要。教师应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努力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讨论活动,设计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合作精神。
     二、抓契机,启合作欲望
     在学生产生了问题,努力想去探求知识的思维状态下,应该有意地留下一些困难让学生去思考并讨论解决。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散,有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例如:听过一节小学的数学课《角的分类》,教师出示不同的角,让学生先说说准备把它们按怎样的标准分类。有的学生说按角的个数来分;有的学生说可以按角的大小分;有的学生说可以按边的长短分。对于他们的见解,教师先不马上否定或肯定,而是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按照上面的三种想法,边讨论边操作。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学生认为第一种想法如果碰到有很多角时,就行不通了。第二种想法是,可以以直角为标准,看这些角中哪些角比直角大,哪些角比直角小,这种方法比较合理。第三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角的大小跟边的长度是没有关系的。在讨论中,学生自己发现角的分类的正确方法,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
     由于学生本身思维水平及思考角度的差异,导致解决问题的方法会有所不同。如果适时组织讨论,他们就能够在讨论中得到启发,找到比较好的解题方法。
     三、留时间,控合作效果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这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策略,它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但这种学习策略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实的合作学习时间,否则学生的研究探索将毫无成果。
     例如,曾听一位老师上了一堂《字母表示数》的课,其中有这样一个讨论片断: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月历卡,用实物投影出示在屏幕上,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这张月历卡,你有什么发现?问题一出,学生从相互讨论很快发展到争论,显得异常激烈,在兴趣正浓时,教师敲响讲桌,中止了学生间的争论。为什么呢?因为讨论的时间超过计划时间,再拖延就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只要学生汇报的结果已进入预设教案轨道,教师加以总结便能圆满地完成本课教学任务。这位老师算是比较完美地完成了他的教学任务,但学生却也因此丧失了一次发展思维的极好机会,多可惜呀!
     有时教师不能很好地调控讨论过程,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有时“小组合作”的内容没有大的探讨价值,有一种无合作不成课的倾向,完全可以独立完成的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出现,容易造成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给人以“假”“浮”的印象。
     从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火花的撞击和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开展合作学习,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从“讲”向“导”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平等、和协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方法中得到启发,对问题理解更为丰富和全面,使学生学会有效地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最终达到“1+1>2”的效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