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课题 谋篇布局 ——高三复习课《合情推理》教学设计的说明 多元体验,阅读教学更精彩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探微
创新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1期 总第4081期 2010年11月0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1期  下一期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探微
来源:泰州市胡庄初级中学 作者:季年琪 发布日期:2010-11-09 09:21:07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构建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广大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呢?
     一、转变教师理念是课堂高效的根本
      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根本,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现阶段的学生有着独特的性格和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走到学生中去。在师生关系中,教师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是实施高效课堂的根本。
      二、科学指导预习是课堂高效的前提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抓得好,就学得主动,课堂效率就高;相反,就会被动、低效。根据不同的要求,预习方式必然多种多样:如发现问题式、排除障碍式、材料准备式、系统归纳式、小组讨论式等。预习要求可采用教学案的形式提前印发给学生。科学的预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预习要以学生阅读课文,提出问题为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按六步作预习笔记:1.字词查阅2.内容概括3.自问自答4.他问我答5.所思所悟6.美句欣赏。
(二)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要帮助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预习方向更明确。
(三)预习的过程不能是单一的看书,要体现学生共同交流、自主合作的过程。
      三、发挥学生主体是课堂高效的关键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评判优劣重要标准之一是:教学活动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改进教法和指导学法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我们不妨把过去的“听、说、读、写”四个环节改为“读、思、说、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一)让学生读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了解文章的发端,学生只有在熟读、精读的基础上,才能更深更准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让学生思
     古人云,学起于思。可见,理解课文的关键是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1.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
3.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让学生说
     培根说过:“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科学研究表明,多讲话会使人灵感涌现和增加创造力,从而变得更聪明。可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让学生演
     表演最能显示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特别能检验学生对课文语言、情节的理解。如教授《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让学生自己写剧本,分角色扮演文中的邹忌、邹忌的妻妾友和齐王,然后在班里演出。这样学习文言文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渗透“读、思、说、演”这四个环节,长期训练,学生必定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培养学生能力是课堂高效的目的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施仲谋先生在《语文学科性质的探讨》中说:“语文课程包括了几乎一切学科,举凡语言、文字、文学、哲学、伦理、地理、历史、科学都属于语文教育的范畴……”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教学中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是一个整体概念,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综合体现。这四种能力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核。
     总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减负”的浪潮声中,我们教师要积极地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扎实地进行素质教育,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高素质的一代新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