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笔者不断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他们看待事情的态度会让我引发思考,他们做得对吗?我的责任是什么呢?
在教授牛津英语8B Unit5 Main task Charity work(慈善工作)这一课时,许多老师一般都采取以下步骤:为什么有的人想要做慈善机构工作并讨论为慈善机构工作的利弊。讲授第一部分内容:关于一位ORBIS 护士的价值取向。玛丽以前是一个公司职员,之后她努力成为了护士并开始为ORBIS工作。对于这部分的教学,让学生看图分析比较Mary 前后生活的变化,然后句子排序。在上课前我也是这样设计教学步骤的。但到了课堂上,我发现事情远远没预想的简单。
首先,我按照教学计划把学生分成小组来讨论为慈善机构工作的利弊,学生们对答如流,并一致认为有的人做慈善工作是很有意义的。我肯定了他们的观点之后,加问了一句:“Do you like to work for a charity? (你喜欢为慈善机构工作吗?)”大家笑咪咪的看着我, 但无人举手回答,于是,我忙问:“大家都觉得做慈善工作有意义,为什么我们班没有人愿意去做这件有意义的事呢?”有的学生这时举手说:“No money!(没钱!)”我赶紧说:“Maybe you can get a little money for some work.(也许你可以从有些慈善工作中得到一些报酬。)”我换了个角度问:“如果有一天, 你的父母突然没办法给你钱了,没人养你了,你该怎么办? 谁来帮助你?” 有一个叫Leo的男生大声说:“ORBIS!”同学们哄然大笑。显然他的答案是错误的,因为ORBIS这个慈善机构是帮助有眼疾的人。但是从他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心中开始想到:当自己有困难的时候,有慈善组织会来帮助他们。我趁机讲:“因为做慈善工作收入少而且很艰苦,没有一个人愿意去做慈善工作,那谁会来帮你们呢?现在你们觉得有没有必要亲自从事慈善工作?”有两个学生点头并表示自己愿意将来从事慈善工作,而剩下的十几位同学面露难色。
我知道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他们想从事的职业,教师不能改变学生既定的价值观,但我们可以改变他们对别人漠不关心的态度。我利用这个契机讲了三个有触动性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我讲到学生们喜欢的明星,让他们想想自己的偶像有没有从不参加慈善义演的,如果是一个没有爱心的明星,你会喜欢他吗?然后,我讲了一下最近看到的报道:国外一流大学在选择学生的时候, 都会考虑这个学生以前有没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且把做义工的经历做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标准。这说明一个有爱心的人才会得到大众的认可。最后,我讲到杂志的一篇让我感动的文章。文章的标题是《是他让我成为了天使》,故事的主人公在读初中时,曾在医院做义工,照顾一个陷入昏迷的病危患者。
我动情地讲着故事,学生们全神贯注地听着。一讲完,我便问道:“现在,你们觉得自已去从事慈善工作是不是更有意义?”学生们点头称是。都说班级也是一个小社会,要是每个班级都这样的话,那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成为真正的和谐社会。
接下来,我把教学引回到课本上,并追加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玛丽的哪一种生活方式更有意义?”学生们经过前面的引导后,充分地肯定了玛丽从事慈善工作的做法。然后,我把第二部分内容的重点放在I think这一句型,用来表达个人看法。
我在引导过程中所用的英语词汇和句子更流畅地表达了本课的相关内容。这节课所产生的良好效果给了我以下两方面的启示。一、教育中的突发事件召唤我们行动。教师不断地面临挑战,教学中总有意想不到的状况发生。我运用教学机智将看似不重要的事情当作一次具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契机,实现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触及到了学生的本性,达到这样的教育结果确实是每一位教师的愿望。二、学生需要价值指引,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取向。青少年比大人具有更纯洁的发展天空,在青少年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上有很大的可塑性。大人已经拥有许多习惯、信念、价值观、感情和一连串经验的记忆和历史了。青少年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他们会形成什么样的道德观还是个未知数。成长和学习是青少年自身转变和形成自我的过程。所以,平时学生在价值观和感情等方面产生问题时,教师应该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引导。引导到位,我们的教学才能达到它真正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