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4:E教湖南•教研园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99期 总第5950期 2020年11月30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99期  下一期
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龚雨顺 发布日期:2020-11-30 14:22:05

长沙市雨花区喜雨小学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功能,通过多样的劳动形式,采用常规与特色兼具的劳动模式,坚持劳动能力与品质结合的培养目标,以劳动立德树人为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促进青少年手脑相长,造就面向未来的时代新人。
  

一、劳动塑造学生品格
  

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值得世代传承,吃苦耐劳、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值得所有人敬仰。作为一所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的农村小学,喜雨小学“开学第一课”贴近学生生活,以“劳动人民”为话题,从学生较熟悉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说起,建立起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再通过举例每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的典型人物,让学生感受到劳动人民就在身边,明白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激发学生内心对劳动的向往。学校特别强调201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推荐人选中,农民工所占比例再一次上升,占比达到15.0%。由此,学生们对农民的敬意、对父母的感恩、对劳动创造价值的认识都在“开学第一课”得到深化。
  

二、劳动让荒地变乐园
  

喜雨小学占地面积小,后山上有一个被一圈杂草野花与贫瘠的泥土围绕着的运动场。就是在这样的一块荒地上,学生们感受到了创造性劳动的乐趣,他们从家里带来了小种菜耙、小铁锹,在教师的组织下拔杂草、翻新土,用捡来的树枝、木棍围起了天然的篱笆,把后山那一片荒地变成了几个小小的、可爱的小菜园。学生们你一点、我一点地把小小的秧苗、肥料带来学校,让家里饭桌上常见的蔬菜在后山茁壮成长起来。晨昏轮流浇水,课间时常探望,收获果实师生分享,学生在这样有意义的劳作中品尝到了劳动的艰辛与乐趣,在亲近大自然中锻炼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能力。我们甚至从中惊喜地发现,不少学生有着成为未来植物栽培家、育种学家、生物学家的潜能。
  

三、劳动装点学校文化
  

地处僻静之地,远离城市的喧嚣,喜雨小学的校园文化是人与自然的整合。学校虽小,但干净的校园处处都有学生劳动的影子,前后操场的落叶是学生一日卫生常规的小部分,厕所卫生由高年级学生主动承揽,升旗台旁、过道边的栏杆有专门的学生负责打扫,学校垃圾分类桶的清洗、垃圾袋的更换均由学生来做。自带饭盒、排队打饭、餐余垃圾处理和饭后清洗餐具,低、高年级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学生们用灵巧的双手将各色废纸折叠成了手工作品、描绘了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美术作品、从大自然中捡来树叶、果实、小石子完成了图书角的布置、展示板的填充、文化墙的装饰等。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在装点学校的同时,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掌握了多种技能,树立了热爱劳动的观念,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学校致力于因地制宜地通过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坚信,那些双手灵巧、热爱劳动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看到理论与实践、直观与抽象、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从而发挥教育最大的功能,达到以劳动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