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E教湖南•教研园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91期 总第5897期 2020年07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91期  下一期
让经典古诗文的幽香飘进学生的心灵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怀化市人民路小学 杨满英 发布日期:2020-07-13 14:05:35

经典古诗文教学是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改写、仿创、绘画、表演等教学形式,达到“润物细无声”般的教学效果。学习经典古诗文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意境和魅力,充分感知诗歌的美,从而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情趣。如何让经典诗文的幽香真正飘进学生的心灵?我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了解背景,领会诗人心境
  

经典古诗文,不管是叙事,还是咏物,或是借景抒情,背后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都有诗人当时独特的心境和感悟。
 

如唐代诗人王维《山居秋暝》中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从字面上看,讲的是春天的美景渐渐消逝,秋天真的来了,但是秋天的景色也很美丽,王孙们尽可以在这里享受秋色的美好。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网上查看本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在自学中了解到整首诗的写作意图,领会诗人的心境。在主动查找后,他们也能更深刻地了解和体会到诗人的远大志向与宏伟抱负。诗歌中蕴藏的浓厚感情与学生获得的感染力产生共鸣,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改写诗文,融入学生情感
  

在经典古诗文中,短短几行字就包含了一件事、一幅景或一种情,教师如果是逐句讲解,就会破坏诗歌的情感和意境。这时,倒不如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勾勒出诗歌的画面和意境,把诗歌改写成白话文,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诗句的感受。
  

如在教学李白的《月下独酌》时,我让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将其写成叙事散文。一位学生写道:月光如水的夜晚,李白独坐在开满鲜花的小院里饮酒。身边没有亲人朋友,只好自己举起酒杯,邀请明月来共饮。他对明月说:“明月,快与我干了这杯酒,今天我们不醉不归。”明月没有说话,只是把那银白色的月光洒在李白身上,地上映出了他长长的影子,李白又举起酒杯,对着影子说:“你也来,我们三人饮了这杯酒吧!”说罢,李白一口喝光了酒,然后在小院里起舞,影子随他舞动,月亮伴着他在小院徘徊。李白此时是多么孤寂和忧伤啊!
  

学生通过对诗歌的改写,突出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还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和情感,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对当朝的无奈心情和无限凄凉的意境。
  

三、品析字词,借鉴诗歌创作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锤炼出来的。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句中“照、流、归、下”四个动词将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准确无误,改动任何一个字都是缺憾。学完本诗,教师出示课件中贵州荔波的画面,要求学生仿照《山居秋暝》的句式和动词的妙用,仿写诗句,如:“阳光树隙照,绿水林间流。赤足嬉水闹,童趣瞬间有。”这首仿写诗充分运用动词,写出了荔波幽静的风景和游人欢快的心情。通过品析字词,仿写诗句,学生能够深深地领略诗歌的创作之美。
 

四、绘诗成画,感受诗歌色彩
 

在教学色彩鲜明的诗歌时,教师让学生把诗歌内容画出来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和对应颜色,用水彩笔画出。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感悟诗歌内容,惊叹诗人是在“用诗作画”。
  

经典古诗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注重从小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让经典古诗文的幽香真正飘进学生心灵的最深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