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8:E教中国•技术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91期 总第5897期 2020年07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91期  下一期
信息技术为口语交际添翼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安徽省巢湖市团结路小学 褚寒英 发布日期:2020-07-13 14:26:11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必备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口语交际课一直是教师教学的薄弱点。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设法采用多种手段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真正把口语交际课堂还给学生。


一、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兴趣,激发交际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交际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信息技术能把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给予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从而刺激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信息技术所呈现出来的动态效果还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其主动说、积极说,提高口语训练的有效性。


在教学口语交际“谈谈你喜欢的一个电视节目”活动时,为了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我播放了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电视节目,如《卡通天地》《爸爸去哪儿》等,这时学生就被丰富多彩的画面吸引住了,从学生的表情中我看得出,这些都是他们爱看的。于是我问道:“这些电视节目当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个?为什么喜欢?”刚说完,学生们一个个都举起了小手,接着,我便顺势引导他们相互交流。


信息技术在口语交际课堂中的合理运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使课堂气氛显得轻松而愉悦,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供口语交际资源,让学生有话可说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许多学生不善于表达,一方面是由于胆小、害羞,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因此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积极性不高。


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口语资源来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多媒体网络平台中的海量信息,如新闻发布会、专题新闻、纪录片、科教片、各种演说等优秀的口语教学资源,为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丰富而优质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口语教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跨越时空距离这一优点,教师可以把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通过视频、图像等技术手段直观地摆在学生们面前,那么学生就会有话可说。
 

比如,在教学“说说你喜欢的一个历史人物”一课时,我就利用信息技术在网络上查找了各个朝代的名人,并一一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学生们每说一个朝代,我就展示出相应朝代的人物,直到他们喜欢的历史人物出现时,大家都瞪大了双眼,欣喜地和同伴交流。此时,我再适时加以引导,询问他们:“你为什么喜欢这个人物?你了解他的哪些故事?他身上有哪些闪光点?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这样一步步追问,能够引导学生再思考。
 

三、运用信息技术激发情感,让学生有感而发


人的喜怒哀乐是可以通过口语交际活动表现出来的,在什么样的情境和心情下就会说什么样的话,因此,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情感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让他们说出有感情的话。


例如,在教学“学会感恩”一课的口语交际时,我根据交际内容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我重点抓住学生和父母的互动来展开口语训练,首先播放一个孩子正为父母按摩的视频片段。播完后我提问大家:“假如你是视频中的孩子,当你为父母做这些事时,会和他们说些什么?你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我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展开合理想象,再让他们说一说。第二次提问前,我播放了父母在单位努力工作、在家辛勤做家务的视频画面,然后再让学生回答一下刚才的问题。这时,我发现学生们第二次比第一次说得好多了,关键是更有感情了,因为他们通过视频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爱。这样不仅让学生受到了教育,也提升了学生口语交际时的情感表达能力。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信息技术走进了语文课堂。它为口语交际课插上了有力的翅膀,提供了一片新天地。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经历、体味,口语交际能力得以迅速提高,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和交际态度,为将来融入社会做充分准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