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非常时期给学生的非常教育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王敏 发布日期:2020-05-18 15:54:55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间,学校响应国家的号召,延迟开学。在网络教学期间,我带领学生们展开了一次特殊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在生活中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成长。
学生不仅是家庭的希望,更是未来社会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在特殊时期,如果只知道待在家里接受父母的保护,对外界信息和变化毫不关心,缺乏共情和同理心,就很容易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
与学生家长沟通并取得他们的认可后,我要求学生每天都要进行一项特殊的记录,重点分两部分:一是当天的疫情发展状况,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二是在家中观察周围的人,他们面对此次疫情都做出了哪些思想和行为上的转变。记录不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前提是必须真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渐渐学会用自己的视角观察世界,开始明白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明白自己与外界是有关联的,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在记录的过程中,学生们的眼界打开了,同时也默默积累了一些比较成熟的观点。于是,我利用网络教学的机会,引导学生们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我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每一种表达里都有不一样的情感。 有的学生说:“原来爸爸妈妈不让我出去是有原因的,我一定要按老师和爸爸妈妈的要求去做。” 有的学生说:“某某的爸爸去了武汉救助病患,他真的好勇敢,我很佩服他。”
有的学生说:“看着在家办公的爸爸,我才明白原来他的工作那么多,我以前老嫌他不陪我玩,看来是错怪他了。” 不同声音的碰撞,让这些一直生活在蜜罐里的学生们明白了生活的不易,看到了这场疫情背后的困境。他们凭借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收获了宝贵的成长经验。 要有强烈的行动力 有了观念上的转变,家长们反映孩子似乎比以前懂事了,但只有想法没有行动是不行的。这时候,就要抓住契机,及时引导学生行动起来。 接下来我邀请学生积极思考:在这种现实情况中,作为社会公民,在国家遭遇危难的时候,我们虽然力量有限,但也可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那么你觉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呢?我告诉学生们,这样的思考可以写在自己之前做过的记录后面,罗列出你们觉得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哪些是现在就能做的事,哪些是目前做不到,但以后可以尝试的事情,都可以一一写下来。交流的时候,这些我一度以为还十分幼稚的学生给我带来了欣喜。 待在家里,不乱跑、不外出就是支持奋斗在一线的叔叔阿姨们,就是不给国家添乱,这是所有学生都知道的道理,几乎每个人都列了出来。一部分学生认为,要替父母分忧,在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可以给爷爷奶奶捶捶背、洗洗脚,感恩他们的辛苦付出。有一些学生表示,要给感染了新冠肺炎的同龄小伙伴写一封信,给他们送去问候和鼓励。还有一部分学生说,要阅读更多的书,了解病毒,了解野生动物。 当学生们把这些美好的想法用文字表述出来、用言语表达出来时,何尝不是一种思想之花的绽放?他们收获的是自律的能力,是感恩的心,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特殊时期的教育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的手段,只要有心,教师就能带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思考,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学会在非常时期做好自我管理,在特殊事件面前保持冷静的同时,也能有自己的观察和判断。我想,这对学生而言,应当是非常重要的一课。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