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E教湖南·教研园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77期 总第5803期 2019年11月04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77期  下一期
繁华落尽见真淳——浅谈语文课堂的洒脱之美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宁乡市玉潭中心小学 刘慧 发布日期:2019-11-04 16:32:03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说: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用这段话来形容我的语文教学历程也很适合。
 

刚执教时,我经验不足,一切全凭兴之所至,自认潇洒自如。至于教学目标,只是随手立下每节课要达成什么目标,是否真正落实,全然不知。


后来,随着个人眼界的开拓,我对课堂的认知又开始变化,高大上的课件隐退,华丽的过渡语慢慢消失,开始羡慕起那些在课堂上举重若轻、从容淡定的教师,少些雕琢,多些洒脱,师生其乐融融,这样的课堂似乎更令人向往。那么,洒脱从何而来?以下是我的一点粗浅探讨。


一、洒脱,在于敢于取舍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课堂教学难以摆脱分数的桎梏。要想使课堂洒脱起来,应依据文体特征,参照实际情况分析,思考每一篇课文独有的教学价值。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该将“一课一得”化为行动。以《凡卡》和《穷人》为例,二者同属于小说,且在同一个单元,在教学时如何突出不同文本的特点?《穷人》一文中有大量的对话描写,学生在此前学习的大量课文中,早已接触过类似文章。文中多样的心理描写与环境描写,对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高贵品质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应该成为教学重点。《凡卡》的作者把书信与叙事相互穿插,二者相互交融,真切动人,这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写作方式,自然应该成为教学重点。而《凡卡》以乐衬悲的写法也是本课所独有,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追问“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领会作者为何要如此表达。
 

要找到每一篇课文最独特的教学价值,确定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既需要基于文本,也需要基于学校实际,更需要教师有整体观,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烂熟于心,这样一来,我们的课堂必然主线分明,简率洒脱。
 

二、洒脱,在于灵活应对


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正因为语文课程的这一特点,教师在解读文本之时可以尽可能地深入,课前预设尽可能细致,但到上课时要灵活变通,只按照课设的流程走,会错过学生最美的创造。
 

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我在读第三个故事“取笑偷盗事件”,台下有学生嘀咕:“这是楚王自导自演的一场戏嘛!”我立刻追问:“你怎么知道这是一场戏呢?”顺势引导学生从文字中去寻找蛛丝马迹。学生认真从文中寻找线索,对晏子的智慧有了更深的了解。


课前预设与真实的课堂总是会存在偏差,这种时候,往往也是学生思维火花迸发的时刻,运用教育智慧重构教学,课堂的流畅洒脱也不再是梦想。
 

三、洒脱,在于巧妙评价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的精彩来自于学生的表现。想让课堂精彩纷呈,深入解读文本、精心设计教程固然必不可少,对学生的即时反应作出恰当评价更是非常重要。比如,薛法根老师在执教“剪枝的学问”一课时,请学生上台听写生字,学生突然忘记了“熟”字的“口”下面怎样写,现场气氛有些尴尬,这个时候,薛老师来了一句:“看吧,我说你啊,还不够‘成熟’哦!”幽默的话语一下子令凝重的气氛变得轻松。随后学生发言踊跃也就在意料之中。评价精准巧妙,是教师自身文化底蕴的展现。身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把锤炼教学语言作为自觉行动,多阅读自然是首要之道。学生会说出什么样的答案,我们教师无法预料,只有认真倾听,敏锐地发现其中的闪光点或不足处,才能给予针对性的点评。教师千万不能虚假表扬,盲目肯定,甚至就是把自己事先准备的预设说出来了事。教师要多写作,写作实际上是对生活、对思想的再整理再构建,以读促写,以写促说,会令我们的课堂语言更富感召力与启发性,即使遇到学生的“意外之言”,应对之词也会自然涌出,而不会打乱教学节奏,使课堂凝涩而沉重了。
 

“繁华落尽见真淳”,洒脱大气是阅读教学的美好境界,也是阅读教学的必然诉求。化繁为简,轻盈行走,耕耘会生长的语文课堂,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向往吗?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