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E教江苏·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75期 总第5792期 2019年10月07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75期  下一期
“读”在课堂的运用———《七律·长征》教学例谈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东台市安丰镇小学 柳荫存 发布日期:2019-10-07 15:25:24

语文课应该是读书课。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就是最直接的言语实践活动。那么,怎样读才有效?这成了研究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对照课标要求,让学生读进、读深、读透,是教师努力的方向。
 

以《七律·长征》教学为例,有如下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揭示课题,读出韵味。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了解“七律”,接着让学生了解“长征”。课堂上,通过精选资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长征。资料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所以教师应首先让学生谈谈了解这些历史后的感受,从而在情感上为学生阅读这首律诗做好铺垫。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饱含情感地反复诵读,初步感知诗句中蕴含的情感因素。
 

第二个环节:紧扣主题,情感积淀。全诗紧紧围绕红军“不怕难”进行铺陈。紧扣结构特点,在学生已经熟读的基础上,默读全诗并画下能够集中表现红军精神品质的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个句子中的字眼是“不怕”,进而引发学生思考:此处的“难”,作者是用哪个词语进行概括的?面对这样的困难,红军的态度是怎样的?在交流中,学生将会围绕“万水千山只等闲”展开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万水千山的画面,初步理解路途的艰险,并理解红军“只等闲”的态度。学生因此感受到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气概,同时学生可以抓住关键词语读出情感。
 

第三个环节:围绕话题,画面含情。这是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话题并聚焦研读。让学生圈画出“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这五个表示地名的词语。最后提出课堂研究的主问题:这些地方给红军战士带来了怎样的困难?红军战士是怎样表现的?


以交流“金沙江”和“大渡河”的内容为例,先从“云崖”和“铁索”入手,通过画面的展示,让学生想象红军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增强对“远征难”的理解。适时地讲解“四渡赤水”的故事并播放《飞夺泸定桥》的电影片段,让学生结合地理环境和电影故事中红军战士的表现,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而理解文中“暖”和“寒”这两个字用法的精妙。最后回归到“不怕”二字,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联。
 

第四个环节:反复吟诵,情感升华。这是一首值得反复吟诵的诗篇,读起来气势磅礴,充满豪情。为了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教师应营造情境,促使学生反复诵读。
 

第一次吟诵:红军长征途中历经了千难万险,而诗中只选择了几个点来描写,这是诗歌的艺术性概括。诗歌通过列举的方式,把红军长征经历的事情进行展示,每一段经历,每一次战斗,红军战士都表现出了英勇顽强的意志。
 

第二次吟诵:先通过多媒体展示诗词的特点,然后再展示《七律·长征》的书法作品,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了解诗文中蕴含的荡气豪情,再一次激发学生进行诵读。


第三次吟诵:为学生播放长征组歌中的歌曲《长征》,让学生从歌曲中感受情感,再次激发学生诵读,使学生的情感能够得到升华。


第四次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之后,学生已然达到了熟读成诵的境界,这时候要求学生全体起立,配上长征的乐曲,让学生以饱满的情感朗诵诗歌。


语文教学需要遵循文体特点。这是一首律诗,寥寥数语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字信息,诗歌的教学就需要让学生从字眼词眼中读出画面,在言语实践中体会诗歌中所包含的张力,感受诗句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教学中,教师力求整合多种教学资源,以“读”贯穿,构建多层次的语言实践活动,既引导学生读作者,读背景,又引导学生聚焦语言文字,读作品本身。这样的设计,拉近了历史事件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更容易让学生和作品产生共鸣。这正如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方智范教授所言:“哪一位老师上小学语文课能把孩子的情绪调动起来,能把孩子的体验过程拉长,能让他和作品里的情绪发生共鸣、沟通,那么这位老师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小学语文老师。”
 

本课教学最大的亮点是注重营造情境,让学生读得“入境”。让学生“入境”的有效方法就是调动他们的想象和联想。如上文所述的“围绕话题,画面含情”这一环节中,围绕主问题“不怕”,教师充分利用资源的整合,抓住“逶迤、细浪、暖、寒、喜”等关键词,通过诗词的意境给学生营造一个广阔无垠的空间,在思考诗歌意境时,学生与红军战士产生共鸣。最后在个性化的诵读中,学生能够展现自己所感受到的诗词精髓。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