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4:E教湖南•教研园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62期 总第5697期 2019年01月11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62期  下一期
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长沙市雨花区金屏小学 周双 发布日期:2019-01-11 13:00:51

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基层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文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的效率不高、教师为教学作文而忧愁是常见的问题。


笔者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作文教学为例,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观察乡村美景,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笔者发现,在体验了乡村生活的基础上再进行习作练习,学生就会体验写作的快乐,不再觉得写作是件难事。
 

一、注重培养学生日常积累的好习惯,为写作文打下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写出文思流畅、语言优美的作文,词语积累是关键。学生要注重日常词汇的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就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词汇的好范文。课文中优美的词句需要平时在阅读中去积累,在习作中灵活运用日常积累词汇,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让学生在阅读时,把读到的好词、好句随时记下来,并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布置学生搜集写人的好词佳句,课后让学生翻开摘抄本重温这些好词佳句并与同学一起分享,同时进行优秀摘抄本的传阅、展示、评比,以提高学生读书积累的兴趣。


学生的词汇量越来越丰富,写作的自信心也与日俱增。写作课上实际操作时,学生不再脑中空空,无话可写。当学生开始写作时,平时积累的那些词语就会蹦到他们的脑子里,达到文如泉涌的奇妙境界。


二、体验生活、感悟快乐,激发写作兴趣
 

有了相关词语句子的积累,当然少不了日常生活的体验。在“走进田园,热爱乡村”的课题学习中,乡村的景物、乡村的农活这一切对乡村的学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他们生活在农村,对司空见惯的景物和农活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感触。对一些植物的形状和特征,学生往往都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有些学生从未认真观察过。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走进田园,观察乡村的秀丽风光,了解乡村的生活,拍摄乡村的图片,搜集乡村的资料。指导学生观察景物,按一定的方位顺序来观察,可以是从远及近,或者先整体再局部……通过细致地观察,用心地体验,不少学生发现原来家乡竟是如此的美好,身边那些平凡的景、常见的事竟是那么的别具风味。通过走进自然、体验生活的综合性学习后,学生对乡村生活和田园景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受。此时再鼓励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学生眉飞色舞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仿佛还沉浸其中。会表达,优秀的习作就成功了一半。
 

广阔的大自然,也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让学生亲近自热、感受自然、认识自然,增加体验,在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将自然作为写作素材。这样对于学生们来讲,作文的过程将是一个快乐体验的过程。
 

三、教师及时渗透写作方法,文章水到渠成


学生走进田园、开始体验生活后,把乡村田园的美好装进了记忆里。教师要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去寻找“最自豪”“最有意思”“最新鲜”的几种感受后,再认真地去观察、去了解、去赞美。例如《乡下人家》一文就是从不同角度去了解村庄的生活,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周围的事物,把平凡的景物、普通的场面按照空间和时间顺序交叉描写,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又如《牧场之国》一文,就是需要引导学生去了解动物在自然景物中怎么活动,运用拟人、比喻等生动形象的修辞方法展现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同时,在阅读一系列优秀的作品,进行有效的摘抄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写的景、物、事真正融入自身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中,让读者一起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


在一个又一个真实情景中,学生的表达欲望被全面激发,掌握各种写作手法后,学生学会了用手中的笔写出心中想说的话,一篇篇虽稚嫩但充满真情实感的美文便跃然纸上。总之,在教授基层农村的学生写作时,要遵循积累蓄势、体验勃发、方法而成的轨迹,步步渗透,层层深入,让学生的写作兴趣从根源上得到提高。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