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E教江苏•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62期 总第5697期 2019年01月11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62期  下一期
小学习作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盐城市大丰区新丰小学 万里兵 发布日期:2019-01-11 16:33:53

小学语文教师应利用一切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呵护他们的习作热情,鼓励他们想说、敢写,能够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写下来。
 

日常教学中,笔者经常采用各种策略鼓励学生在习作时自由表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推行“流动日记”,激发习作兴趣
 

学生进入四年级后,已经学会了写日记。为了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我在班上推行写“流动日记”。


1.分好小组,轮流写


我一般要求学生叙写一周内发生在学校、家里的,学生觉得有意义或有趣的一件事。这件事可以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也可以是自己亲眼所见。每组共用一个日记本,日记内容的长短由学生自己定。


2.每天评讲,有目标
 

利用每天的晨诵、午间静读、晚读课等时间,我会进行简单讲评,对日记中的好词、好句、好段等给予表扬。由于在分组时我有意将优秀生分在一组,中等生分在一组,所以每次评讲都是分层表扬,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赶帮超的对象。


3.表扬加星,树榜样


凡是在“流动日记”评讲中受到表扬的学生,每次加一颗星。在评讲中被我范读的日记,一次加两颗星。为此,班上专门设立了“流动日记星级榜”,每月小结一次。学生们心里都铆足了劲,习作兴趣高涨,都希望在班级“流动日记星级榜”上为自己添星。有一次评讲时,我范读了张同学的日记,下课后,他的这篇“流动日记”几乎全班每位同学都读过了,大家都羡慕他能写出好日记,也希望自己能写出好日记受到老师表扬,从而为自己加星。


4.再提要求,促提高
 

“流动日记”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部分学生的热情下降了,他们为完成每天的日记而在记“流水账”。长此以往,怎能提高习作水平?于是,我重新规定,每篇日记写完后必须要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自己认为用得比较好的三个词(成语或者四字词语)和一个写得比较生动的句子(比喻句、拟人句等)。这样一来,学生每次写完日记后都会前后通读一下,遇到错字、病句也能及时改正,渐渐养成了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二、开通“学生博客”,延续习作热情


“流动日记”推行一段时间后,我发现班上有十来个学生每次日记都写得特别棒,就动员家长给孩子开通博客,并且要求这些学生每周至少上传一到两篇自己写的日记,平时有写得好的习作也可上传。


如今,我们班已经建立起了班级博客群,许多学生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反映自己学习和生活感悟的习作、书画作品等,还有几名学生在博客上写起了“故事连载”。写得多的学生达到了好几万字,他们还在继续。
 

三、另辟“新型习作”,拓宽习作途径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日常教学中,我除了采取推行“流动日记”、开通“学生博客”来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外,还另辟新型习作形式,拓宽学生习作途径,处处为学生提供“写”的机会。


1.习作“快餐”


借助教师所提供的“食谱(词或句子)”编写故事。例如,根据所给词语串编故事;再如,从几组词语中选择一组,发挥想象编一个简单的故事。这种形式能帮助学生克服思想外化为语言的困难,能有效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2.改写成语
 

有些成语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教学中我激发学生大胆想象,深刻思考,用所给的成语编写一个故事,看谁写得更精彩。例如《草船借箭新编》中学生写道:“这天,诸葛亮开着宝马来到‘水沐年华’洗桑拿,只见全城雾霾,他立即拿起手机……”学生用现代语言表达成语的意思,不但能自圆其说,并且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给人以启迪。


3.设计广告词


户外广告牌、电视广告等冲击着我们的眼球,这些广告词简洁生动、特点鲜明。我尝试让学生为家乡的土特产设计广告词,并在班级中进行优秀广告词评选,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欲望,让他们从习作中找到快乐。


当然,无论采用哪种习作教学策略,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内在习作潜能,引导他们将“心中的意”转化为“笔下的言”,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素材的积累和思路的开拓,从而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用“我手写我心”,放大学生的习作幸福。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