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E教江苏•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60期 总第5686期 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60期  下一期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南通市如东县双甸镇双南小学 邱启荣 发布日期:2018-12-14 14:19:51

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教学的方法是“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年龄较小,所掌握的知识有限,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不是很多,因此,只有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学生才能自主探究,逐步应用知识。教师通过启发、熏陶、潜移默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逐步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强化他们的观察、实验、操作等能力。


一、把课堂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教师要善于利用行之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欲望,最大限度地提高科学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土壤的成分”一课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把三株发了芽的豆芽分别栽在砂土、土壤和黏土中,上课时让学生带进课堂,让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栽在砂土和黏土中的豆芽会枯萎,而栽在土壤中的豆芽生长良好?”启发学生寻找这其中的秘密。学生立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致勃勃地想要弄清土壤的秘密,探究活动随即转化为学生的自觉愿望。


学生对大自然的秘密有着天然的兴趣,教学开始就从大自然的秘密展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配合完成学习任务,大大提高了教学目标的达成率。
 

二、精心设计,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为了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预案,恰当应用观察、实验。


教学“土壤的成分”一课时,我让学生观察砂土、土壤、黏土的颜色和颗粒大小,再用手搓和捻,观察能不能搓成条,在纸上有无压痕,有无水分,让学生初步认识并区分出它们的不同特征,然后再把它们放入水里观察气泡的多少,以确定它们的透气性和保水性能。通过搅拌、沉淀实验,学生认识到土壤里有黏土和砂,了解了沉淀后的含量,最后燃烧土壤能闻到煳的气味,从而认识到土壤中有腐殖质,让学生对土壤的奥秘有较为全面、完整的认识,为今后学习土壤的改良和保护打下基础。
 

教学“哺乳动物和鸟”时,让学生观察标本和多媒体课件,找出它们外形上的不同特征。由于学生平时实际接触哺乳动物和鸟的机会不多,所以并不容易区分。于是,我采用实物观察比较、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加以区分,就这样,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两类动物的不同特征。通过对“蝙蝠和鲸是不是鸟、是不是鱼”的讨论,学生能很快推断出蝙蝠和鲸不是鸟,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


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各种方法,反复研究论证,寻求普遍规律,学生学到的知识是自己在发现和探究中得到的,是牢固的、全面的。
 

“探究”是学习,要让全体学生自己研究,而不是教师或某人直接告知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我问学生,大部分的鸟能飞翔,有没有不能飞翔的鸟?为什么鸡的祖先会飞到树上做窝,而现在的鸡不会飞高、飞远?留下这些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课后学生自由讨论,集思广益,扩大了知识面。为了继续探究,我让学生自己阅读《十万个为什么》,观看《动物世界》《人和自然》等电视节目,组织学生相互讨论,交换知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深入探究,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学生的童年时代不但是求知的时代,更是探究的黄金岁月,教师应给予学生进行再探究和再实践的机会。课堂时间有限,为了使科学课的教学保持生动活泼的场面,教师应让学生在双休日、课外活动等时间,参加种植、养殖、采集、制作、考察等活动,让他们将已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奥秘,不仅要启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进行科学实验,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对科学教学的改革。为了使学生将来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教师要大胆创新,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大自然中的科学,使他们雏鹰展翅,早日翱翔在祖国大自然的天空中。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