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E教江苏•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60期 总第5686期 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60期  下一期
让学生成为习作评改的主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宿迁市泗洪县金锁镇中心小学 钱梅娟 发布日期:2018-12-14 14:18:25

现在许多语文教师批改作文仍然沿用传统模式,即“教师指导—教师评改—评改交流”三个步骤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0》中明确要求“学生自主修改习作”。因此,除了习作前的必要指导应由教师主导以外,其他方面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在自主评改中纠正自己,充分发挥评改的效能,成为习作评改的主人。


一、营造评改氛围——我要改
 

评改前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以使评改者和小作者能够平等、自由地交流。俗话说得好:“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教师适时引入一个故事:一位文学爱好者想成为一名作家,把自己写得最满意的一篇文章寄给著名作家,想请他给自己指点指点。这位作家读完后并没有为他修改,而是让他自己读一读,修改后再寄来,就这样一共修改了十余次。最后,作家告诉他可以投稿了,青年一投即中,并深受好评。学生们听完故事深受感染,纷纷要求自己修改习作,为下一步任务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1.形式多样,学生乐此不疲。教师在安排学生评改作文时,可以采用自评、互评、轮评、小组评改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尤其是小组评改,一个人的习作由几个人来评,说法和建议各不相同,引起学生辩论,甚至强烈的争论,形成了较好的评改氛围。
 

2.评价精彩,学生感受成功。坚持查改问题和挖掘亮点相结合的原则,欣赏学生的作品,倾听他们的想法。在评价过程中,努力发现优秀习作或有重大进步的习作,这种朗读和评析会唤起学生自我评改、自我纠正的强大“主改力”。


二、明确评改内容——我能改


评改的顺序是从微观到宏观还是从整体到细节,这值得商榷。笔者认为,学生写作文先有整体性的构思,然后才以自然段的方式来呈现,所以我们评改也应该先鸟瞰式地总览,然后对选材进行恰当地考量,下一步才是语言、文字等方面,既要考虑其内容,也要关注其形式。


1.习作内容:主要看主题是不是清晰明了,选取的材料、事例能不能为中心服务。学生构思一篇习作,确定中心以后,开始围绕中心进行选材,能突出中心的应该重点写,详细写,与中心无关的内容要少写或不写。评改也应该从这方面入手。
 

2.习作形式:主要从段落层次清晰度、详略把握等方面进行评价,还可以从自然段的过渡、首尾照应是否恰当等方面评析。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指向性地就一两项进行重点训练,等条件成熟以后再进一步提高要求。


3.语言文字:主要看遣词造句方面是否能做到文从句顺,无错字、漏字、别字等现象。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这方面应给予更多关注。
 

三、教给评改方法——我会改
 

给学生一篇批改的范文,学生才能够真正深得要领。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集体评改一篇习作。范文的选择应突出典型性,尽量选择文字方面问题不是太多,但与本次习作训练重点不符的习作供学生集体评改,评改的一般步骤是“篇—段—句—字”。这一系列的批改完成后,还应把修改后的习作从头到尾完整地通读一遍。


1.同桌交叉互改法。许多班级座位的编排方式都是一个优生配一个学困生,对优生来讲,他面对的是问题较多的作文,从篇、段、句、词、字各个方面做全面评改,自己无疑能得到极好的锻炼。对学困生来说,通过一对一的修改更能够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可以迅速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
 

2.小组合作轮改法。选择一名学生(先选基础较好、胆子较大的学生)读自己的习作,小组其他成员听,听的过程中如发现问题,可举手示意停读,让学生在平等、融洽、自由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读完以后,自己谈一谈写作感受,然后小组组员发言,说一说这篇习作的优缺点,最后组长完成总结性评价,最终每组还要推选出一篇习作参与班级优秀习作展评。这种评改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倾听、阅读、鉴赏、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学生间取长补短。


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评改完以后,教师一定要进行二次评改,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学生评改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对自己的作文教学做出适当调整,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作文水平,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