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E教江苏•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60期 总第5686期 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60期  下一期
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教学方法探究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连云港市灌南县扬州路实验学校 汪守缘 发布日期:2018-12-14 14:15:57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教育界就将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定义为如何解决数学问题。尽管如此,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也一直是学术界研究和探讨的重点,因此,对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使用的教学方法
 

解题教学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而例题的选择也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遵循一定的方法和原则。首先,教师在选题和讲解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考虑到选题的实际价值和讲解的现实意义。其次,在选题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注重问题的结构,且要和当堂课的理论知识点结合。最后,难度要适宜,并且在某些题目上要区分难度。例题的设置要考虑到不同智力学生的综合选择,在“会做”的基础上加深一定的难度,提升学生的探索兴趣。
 

二、教师针对提高学生数学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使用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基本数学技能缺乏,很多时候都是由于学生对相关概念理解不深入,对公式、定理等记忆模糊且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式。比如很多学生忽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常常混淆公式法则,再加上一定的思维定式,不想去思考、拓展新的知识面,很多问题直接套用公式解决,并没有自己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因此解题能力受到各种限制。


为了打破这种思维定式,逐步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教师应在例题的设置以及一般题目的讲解过程中更加注重“精讲精练”和讨论研究,更好地促进学生举一反三以及拓展思维能力的延伸。而对学生基础知识能力的提升,教师则应全方面加强对数学知识的讲解力度,对一些重要知识点还要举例论证或辅以生动的实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引发学生层层深入,并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


三、教师针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用的教学方法


一是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源泉,它对解题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要保持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班风学风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要选取一些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旨在更好地拓展思维,打开学生的解题思路,破除传统解题方法的干扰,破除思维定式,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全面看待问题。
 

二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打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以创造性思维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继而以全新的视角看待问题。
 

三是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和数学逻辑思维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辩证思维的培养需要学生学会用辩证观点、运动观点看待问题,学生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对数学问题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和审视,以寻求最佳解决方法。


四、教师针对培养和完善学生学习情感采取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习情感以及学习乐趣是学习一门学科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有效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一方面要培养学生乐观的情绪和积极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努力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共鸣,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并在课堂实践中提高解题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坚强的品格,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获得更多体会与进步。


五、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使用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情感因素与解题能力存在差别。首先,教师要把习题的难易程度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偏重于基础,二是深化重点难点,三是考察创新题或者开放题。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对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鼓励,告诉他们学习是一条长远的路,还有很多新的东西要学习;对那些学习能力不是太强,又高估自己能力的学生,教师既要注重他们的解题能力,又要注重他们基础知识的学习。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平时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与解题能力较弱的学生多交流,使他们在学习上成为很好的伙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