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E教江苏•深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60期 总第5686期 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60期  下一期
小学美术课堂中创造力的培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宿迁市泗洪县归仁中心小学 李燕 发布日期:2018-12-14 10:29:05

传统的美术教学较为单一、枯燥,学生学习兴趣较为低下,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更是欠缺。
 

为了及时转变当前美术教育滞后的现象,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发展特点,注重学生心智的养成和美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实现多元化教学。在教学中努力利用激疑生趣、多法导入、名画鉴赏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散学生思维,保护他们的创造欲望,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一,重视培养过程,优化美术教学环境。教师应该紧抓教学大纲的要求,重视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只有将美术真正纳入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使其结构不断发展,才能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充分融入自己的审美情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作业的布置,要尊重学生思维的发展方向。
 

第二,融入音乐,激发学生创作灵感。教师还可以将音乐与美术作品进行巧妙结合,用优美的音乐意境升华艺术,让绝妙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力。对于美术环境的优化过程,教师可在保证学生有扎实功底的前提下,适当开展一些活动课,启发学生对美术的认知,激发其创作灵感。例如:在进行“造型表现”时,教师可以用“闪光的烟花”这一课题,引导学生体验各种材料对烟花造型的不同影响,并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材料进行表现,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烟花升空后从中心向外放射的场景,促使学生挖掘自身的创造力,进一步优化美术教学环境。
 

第三,倡导合作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学生通过合作努力达到相应的目标,对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潜在创造力的挖掘具有显著意义。研究实践表明,有效的合作学习可以切实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由于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学生对待同一件事的想法不同。通过合作学习,其他成员可以有效地进行延伸和补充,同时,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还有利于新知识的积累,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奠定坚实的基础。有效的合作学习还可以促进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我潜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第四,善用现有设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寓教于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应用多媒体技术或者现有设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拥有创造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自制各种视频或演示多种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美术作品有了兴趣,才更容易获得创造的契机,并在多媒体设备的帮助下获得更多美术作品的精神食粮。另外,教师可以使用“自制教具”进行授课,使各种图片极具真实感。例如:在教学“立体画法”时,先让学生从家中寻找一些类似的教具,引导他们大胆讨论。通过欣赏,学生对线的粗细、点的大小、色彩的变化以及画面的节奏感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应该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发挥创造力,倡导学生引用生活中存在的设备或技术进行创作,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行动,从而提高学生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第五,走进大自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表现大自然是学生的天性,教师积极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美景,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比如:春天到了,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去踏青,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去寻找那些嫩绿的小草、低飞的燕子和柔软的垂柳;秋风瑟瑟,落叶纷飞,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采集形状各异的叶子,拼成美丽的图画;大雪纷飞,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这个雪白的世界,去寻找美,去表现美,去创造美。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广大学生的爱好,开展一系列讲座,比如,学做纸花帽、陶艺小制作、美丽的木版画等。学生还可以自己装扮学校的画廊、板报、走廊等,比如,我校就把一个教学楼的橱窗承包给了六年级学生,他们每次的主题创作与设计都很新颖,充分发挥创造力,令人赞不绝口。
 

总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水平是新时代培养人才的最高标准。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情感和审美观念的培养。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