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E教江苏•教育随笔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55期 总第5655期 2018年10月05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55期  下一期
摆渡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安徽省阜南县第二初级中学 张艳 发布日期:2018-10-05 10:38:40

从中岗南头码头到曹集北头坝岭,那一段路有四里长,地势低洼,一到连雨天,庄稼就被淹没,涨水后就像湖泊,所以我们当地人称它为“四里湖”。它位于阜南县濛洼蓄洪区境内,现已被列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小时候的我,最喜欢涨水时坐小船去姥姥家,尽管到了对岸后还有漫长的泥泞路要走。坐船的那一段是我最喜欢和享受的一段路程。摆渡的老爷爷留着花白的胡子,戴着斗笠,慈眉善目,每逢摆渡时,他就一边摆渡一边给乘船的人讲着各种各样的故事,天南海北,无所不有。坐在船上,欣赏着周围的风景,听老爷爷讲故事,感觉既新鲜,又稀奇,就像是坐在通往神奇世界的魔法飞船上一般。从那个时候起,对知识的渴望变成一粒小小的种子,种在了我的心里。
 

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普通的农村人,物质生活尚且匮乏,更谈不上精神追求了。大人小孩起早贪黑,田间劳作,弄草喂猪喂牛,一年下来,往往也只能维持基本的生计。有一次和母亲赶集,遇到我的一位远亲,他惊讶我这么大了(那时我10岁)怎么没去上学,母亲说没钱,而且家里也缺人干活。亲戚说:“再怎么着也得让孩子上学,否则将来世世代代还是没出息,过不着好日子!”亲戚的一番话,深深地激发了我求知的渴望,我多么希望自己也能上学啊!又回想起摆渡老爷爷天南海北的渊博知识,我觉得知识就像那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也像黑夜里的指路明灯,引领着我。回去后,我缠着母亲,请求家里允许我上学。几经思量,母亲同意了!
 

我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上学期间我勤奋努力,多次获得奖状,还有奖金。这在那时是很高的荣誉,也是极大的鼓励!
 

这期间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我的恩师李老师,他不仅在学习上给我帮助,还经常在班里讲做人做事的道理,并且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有一次,班里的一个同学偷偷拿了同桌一个小铅笔头,李老师发现之后,并没有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而是耐心地给他讲道理。那个同学是我的堂弟,也是我的好朋友。他羞愧难当,把东西还了回去,并且感谢恩师及时帮助他明辨是非,改正错误。堂弟说,恩师教他的圣训——“不是自己的东西一定不要拿”虽然质朴,却着实是真理。这也是堂弟后来从政时一直谨记的格言。他是当地的一位好官,两袖清风,为民造福。
 

还有一次,我班一同学因家远,又被雨淋湿了衣服,中午没回去,啃着一块从家里带来的干窝窝头,喝点压井里的水。李老师知道了,把自己孩子的干衣服拿来让同学换上,还特地买了点肉,包饺子给我那同学吃。那个年代,连过年吃饺子都奢侈!李老师虽然收入微薄,但爱生如子。风雨之中,我们都感觉心里暖暖的;泥泞路上,大家心里都有一个小太阳。
 

大学我选择了师范专业,立志做一名好老师。童年时期遇到的摆渡老爷爷,在摆渡的过程中让船上的人了解了五彩纷呈的世界,激发了人们求知的渴望。当他把一船人送到对岸,船上的人带着不同的梦想出发,走向远方。而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依然讲着不同的故事,给人们带来希望。我作为其中的一名船员,在船上就被种下了梦想的种子,上岸后又有幸遇到了那个及时出现在我面前指导我人生方向的远亲,我很感谢他,一语点醒梦中人。上学期间,我又遇到了德才兼备的恩师们,给我关爱,给我导航。
 

感谢我生命中的每一位“摆渡人”,是他们成就了我的人生。我也愿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摆渡人”,渡学生们上岸。在摆渡的过程中,我愿尽我所能,传道、授业、解惑,以德为先,以身作则,载着理想的小舟,将“乘客”送往梦想的彼岸!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